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与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建陵时期档案资料合作利用座谈会,启动红色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工作。活动中,南京市城建档案馆向雨花台烈士陵园捐赠494份涵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陵园规划建设高清电子档案,为雨花台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研究、保护利用、展陈教育提升注入重要史料支撑。
座谈会由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廖锦汉主持,市规划资源局局领导邵统忠及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双方围绕雨花台烈士陵园建设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展开深入交流,并就合作利用红色档案达成利用共识。
档案“回家” 494份珍贵档案资料重现建设历程
此次捐赠的494份电子档案,内容涵盖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总体规划、建筑方案设计、工程竣工图纸、审批文件等,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建陵初期至21世纪初,系统记录了雨花台烈士陵园70余年来的建设与发展轨迹。
其中,多份档案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如:1952年城市规划专家麦保曾设计的陵园奠基纪念碑方案;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主持设计的烈士纪念碑建筑图纸,图签上留有其亲笔签名;齐康院士主持设计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竣工图纸;1981年“红领巾广场”建设审批材料。这些档案由南京市城建档案馆系统收藏,部分入选“江苏省百件红色档案汇编”。
共谋发展 以“红星计划”推动红色文化深度挖掘
座谈会上,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介绍了近年来在文物史料征集与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自2019年启动“红星计划”以来,举全局之力征集到雨花英烈相关文物史料2000余件/套,包括邓中夏烈士妻子捐赠的6本日记,陈子涛烈士读过的1938年出版的《日寇暴行实录》等珍贵实物,极大丰富了雨花英烈事迹的叙事维度。园林规划处负责人介绍了陵园建设的五个历史阶段及当前保护利用工作进展。
市城建档案馆主要负责人表示 ,档案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更是红色基因的“时间胶囊”。我们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推动更多红色城建档案资源向纪念场馆开放共享,让档案从库房走向公众。
邵统忠指出,雨花台是南京最重要的红色地标之一,其规划建设始终与城市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两家单位聚焦雨花台烈士陵园建设时期档案资料的合作利用,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一个独特的切入口,既是对历史的庄重回溯,更是以档案为媒、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践行。这些档案,能为我们还原陵园建设时的规划初心,从空间布局、环境营造中,读懂先辈们如何以规划为笔,勾勒对烈士的尊崇、对红色精神传承的考量。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挥规划专业优势,支持雨花台烈士陵园在空间布局优化、文化场景营造、红色教育传播等方面提质升级,让红色文化“走出去、延伸开”,真正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市民日常可感的精神养分,真正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强信仰的力量。
携手前行 共绘新时代红色教育新图景
座谈结束后,双方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档案与书籍捐赠仪式。雨花台烈士陵园向市城建档案馆、市规划资源局回赠《雨花台志》及雨花英烈研究系列出版物,传递红色文化研究成果。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档案资料的交接,更标志着雨花台烈士陵园与城市规划建设系统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领域建立起常态化合作机制。未来,双方将围绕红色档案数字化、红色档案编研等方面深化协作,共同推动雨花台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雨花台,这座承载着信仰的红色丰碑,正以更加系统、深入、鲜活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故事。当历史的图纸遇见时代的使命,红色文化的根脉将在档案的守护与创新的表达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来 源:市城建档案馆、中国雨花台
审 核:肖宇慧
审 稿:朱佳
发 布:潘昕
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号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供交流学习。若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敬请谅解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