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天津,正用一场“全力以赴”迎接世界。
夜幕降临,作为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办地,天津换上了“新装”——
主题灯光秀在海河两边轮番上演,光影随着旋律交错流转,时而勾勒出天津近代建筑的典雅线条,时而呈现上合元素的灵动画面。沉浸式的灯光氛围仿佛将人带入浪漫奇幻的意境之中,同时也告诉国内外游客:
“介里是天津!”
河道内,载满游客的游船缓缓穿梭,船身灯光与两岸夜景交相辉映,甲板上不时传来游客的赞叹声,尽显夜间游览的热闹活力。
其实,天津为迎接世界宾朋的用心,从来不止于眼前所及的风景。当大家还在为海河夜景驻足赞叹时,这座城市早已在“看不见的服务细节”里下足了功夫——要让中外来宾既能赏得美景,更能在日常出行、消费中感受到“无障碍”的便利,而金融服务,正是这份“便利保障”里的重要一环。
天津金融系统全力推进“支付+”环境建设,做好峰会金融服务保障,为外籍来宾提供安全高效暖心的支付体验。
中国 人民银行 天津市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天津市可受理外卡商户达2万户,可受理外卡自助设备4765台,支持外币兑换的银行网点1570个,设置外币代兑点65个。
针对外籍来宾抵达天津后的“首站需求”,中国 人民银行 天津市分行从“便捷性”和“覆盖面”双管齐下优化服务。中国 人民银行 天津市分行指导外币兑换特许机构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1航站楼出发和到达大厅实现“双点位”布局,提供23种货币兑换服务,满足来宾“抵达即兑”“即走即兑”需求;在全市60余家星级酒店和重点文旅场所布设外币兑换设施,结合峰会期间外宾支付需求,加强会议酒店业务培训,制定《外币代兑服务明白纸》,规范兑换标识和实时牌价展示。
(图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外币兑换网点正在为外籍人员提供兑换服务。)
(图为中行天津市分行网点工作人员为外籍人士办理外币兑换业务。)
(图为建行天津鞍山西道支行工作人员引导哈萨克斯坦游客办理外币兑换业务。)
(图为某涉外酒店工作人员使用工行天津市分行升级的外卡受理终端为外籍游客办理缴费业务。)
解决了“哪里能兑”“哪里能用”的问题后,如何让中外人士快速定位服务设施、避免“找服务难”?
记者了解到,中国 人民银行 天津市分行协同银联天津分公司升级上线天津市支付便利化设施中英双语查询地图——“一码查2.0”,外籍人士、普通市民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获取全市货币兑换网点、外卡取现ATM机具的位置信息,并提供远近排序、一键导航和在线问询等功能。“一码查”目前已在天津市各金融机构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广泛宣传,累计查询约1.5万人次。
(图为交行天津市分行工作人员协助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外籍人士办理信息修改业务。)
随着移动支付成为主流,天津也同步拓展“无卡支付”场景,让外籍来宾无需携带实体卡也能顺畅消费。为迎接峰会召开,近期,天津新上线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电子钱包“外包内用”业务。中国 人民银行 天津市分行推动财付通、支付宝持续优化“外卡内绑”服务,不断扩大电子钱包“朋友圈”,目前已落地12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个境外电子钱包“外包内用”;指导金融机构改造受理终端,增设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提供多元化支付选择。目前,全市所有地铁站、会议酒店周边500家商户已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
除了短期消费支付需求,开户便利化也被纳入服务重点。“为给外籍人士提供便利,我们组织辖内银行网点开通外籍人士简易开户服务,简化开户资料、优化审核流程、缩短开户时间。目前,天津市244个重点银行网点全部支持简易开户服务。”中国 人民银行 天津市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支付场景的便利化,还需要线下服务窗口的“暖心配套”。当外籍来宾遇到支付疑问或需要办理业务时,语言沟通和专属服务成为关键。记者走访时发现,天津市部分银行网点里开设了“涉外服务专窗”,不仅提供多语种的《外籍人员支付服务指引》,还配备了掌握英语及其他小语种的工作人员。
(图为农行天津市分行配备外语专业服务人员为来津外籍人士提供金融咨询服务。)
(图为天津银行在网点配备的实时翻译的AI设备,便捷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津市共办理外籍人员移动支付业务111万笔,金额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81%,移动支付已成为外籍人士在津支付的重要方式。

来源 :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冯瑶 朱立轩 郭光锐
通讯员:王江峰 李磊 饶慧君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