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忻州记忆 作者 彭图 山西银剑
阎锡山放弃大同会战后,把作战重心放到了东线的板垣师团,又故伎重演要把敌军放进平型关内繁峙砂河一带布好口袋阵围歼。半月前从陕西韩城芝川镇渡河进入山西的八路军林彪部115师接到命令后火速赶赴平型关。任务是配合平型关战役,抄袭敌后,堵截敌人退路。
五台山既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古建筑宝库,又是抗日战争时的晋察冀边区所在地的革命圣地。这里有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金刚库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射虎川台麓寺的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塔院寺“毛泽东路居馆”;五台山海会庵抗敌报社旧址;设在普济寺里的边区银行旧址、耿镇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白求恩纪念馆等,此外,还有八路军及五台山僧人对日抗战的战斗旧址等。
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五台县城东北15公里的南茹村南山脚下,原是金凤瑞私宅,宅子为一处坐南向北瓦房四合院,总面积780平方米。总部办公室设于南房,南房右侧有木结构二层小阁楼两间,当年朱总司令曾在楼上住宿、办公和会客。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先后召开抗日誓师大会,誓师大会后,三个师于1937年9月分批从驻地出征,经富平、澄城、合阳,由韩城县(今韩城市旧称)芸川镇渡过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 9月中旬,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驻扎南茹村,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和雁门关伏击战等战斗。
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歼敌千余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0月18日、21日,120师716团主力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两次设伏,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一度切断繁峙至忻口间交通,配合了国民党军的忻口防御作战。10月19日凌晨1点,129师385旅769团,一举击毁击残侵华日军停在代县阳明堡简易机场内的24架作战飞机。
朱德总司令还亲自帮助南茹村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农会、抗日动员委员会。创建了五台游击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合理负担运动;与卫立煌、阎锡山商谈军队防务及给养问题;会见了徐向前副师长和薄一波率领的抗日决死队一纵队;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专程从延安来到这里,访问了朱总司令,并合影留念。10月23日八路军总部及主力离开五台,取道盂县进驻武乡,转战晋南,115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奉命留守五台,后来,创建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总部在五台山只驻扎了不到40天,但当时许多重大决策,都对八路军的抗战伟业发挥了奠基之功。在这里实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政府片面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转变。实现了八路军从集中配置到分兵发动群众的战略部署调整。实现了国共两军由对抗到并肩战斗的转变。军队被中断了的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的原有制度在五台山恢复。 对日战俘政策的首件文告在五台山发布。党史专家魏久明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推进全民抗战中,从南茹村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五台县金岗库村。1937年11月,聂荣臻受命创建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咀普济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1938年3月8日聂荣臻司令员率军区指挥机关进住金岗库,从这里起始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和组织了当时的抗日战争和地方革命。晋察冀军区是我党、我军抗战初期深入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最前线的军事指挥机关,它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在五台县石咀乡射虎川村台麓寺,1938年1月11日至15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城第一高小的大北堂隆重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46名,有共产党、国民党、各抗日军队和抗日团体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1月15日,以军政委员代表大会名义发表了宣言和通电,宣告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在华北敌后创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边区政府成立后,根据地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边区农会、工会、妇救会等抗日团体全部建立起来。1938年3月7日,日寇第一次“扫荡”阜平, 晋察冀边区政府由阜平移驻五台射虎川台麓寺,受到该寺当家喇嘛依什捧搓的欢迎。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很快在晋东北、察南、冀西、冀中、北岳等地区建立了80多个县级抗日政权,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成为坚强的革命根据地。 1939年4月,迁回到阜平的顾家台,11月迁到花山村。
海会庵,位于台怀镇南二十里的清水河畔。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察冀边区党校。抗战初边区政府的第一份报纸《抗敌报》就在这里印刷出版。1938年4月《抗敌报》改为边区党委的机关报。区党委为了办好这份党报,抓紧配备编辑干部,帮助报社搞印刷设备,从冀中、晋东北调来印刷机、铅字,在五台山麓的海会庵筹建印刷厂。1938年8月16日反“围攻”前,在海会庵出版了用四号字铅印的第一张《抗敌报》。报纸在反“围攻”中改为五号字铅印出版。
1941年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1945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中央晋察冀中央局的时候,《晋察冀日报》就成了北方分局和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发表终刊启事。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华北局《人民日报》。
普济寺原名崇福寺,在五台县石嘴乡石嘴村西北隅。晋察冀边区银行建立于此,寺内筑金库一座,上下两层,库门入口处上端有两行字,上行为“晋察冀边区银行”;下行为“民国廿七年仲秋建”。为表示坚持抗战到底和国家一定要光复的决心,关学文经理还特意在金库铁门上书写了“国光”两个大字。在边区银行大门口左右两侧,还挂着中、英文“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匾额。晋察冀边区银行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家银行。
1938年1月,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晋察冀边区军政民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们提出了“筹设边区银行案”。根据边区人民的迫切要求,晋察冀边区军政民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边区为统制与建设经济得设立银行、发行钞票”的决议案。从此,边区银行的筹建工作纳入边区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1938年3月20日边区银行在普济寺开始营业,经理为关学文,副经理胡作宾,总行设有发行科、出纳科、会计科、营业科、秘书室、文书股、庶务股、运输队和警卫队。营业时发行了1元和5元的晋察冀边区银行钞票。现在金库已成为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边区银行金库遗址,是当年红色金融工作者们“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历史见证。
白求恩纪念馆,设在五台县耿镇镇松岩口村,与“模范医院旧址”相毗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一进院便见汉白玉四棱碑一座,碑的阳面刻《纪念白求恩》全文,碑左刻徐向前题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革命精神。”碑右刻聂荣臻的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白求恩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碑阴刻薄一波题词:“学习白求恩同志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光荣榜样。”碑后展厅陈列白求恩在松岩口工作期间的照片和复制文件、日记等。
1890年,享利•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一个牧师的家庭里。1936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1938年春天,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先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1939年11月12日,因抢救伤员而身染丹毒,不幸于河北省行唐县殉职。
白求恩以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亲手创办了短距离接近战地的“模范医院”;发明了畜驮式游击流动医院。他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多次要求到前线去,在日军炮火猛烈攻击的战斗前线,创下了69小时内做手术150例的惊人事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