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电影《神秘的大佛》热播,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故事围绕着民国时期的佛财归属,各方人士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影片中的乐山大佛虽然高大,但看起来斑痕点点,色彩暗淡,表情严肃笃定,似乎披着一层神秘莫深的面纱和未解之谜;那时候虽然年纪小,就有一种想去乐山大佛一探究竟的冲动。
无奈距离遥远,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如愿,今年暑假,终于有机会去了趟四川乐山。
原本,旅行团的行程安排是乘船观赏乐山大佛。然而,我千里迢迢赶来,深感机会难得,一心渴望能近距离目睹大佛的风采。于是,我特意选择了徒步登山的路线,期望以这种方式,更真切地领略乐山大佛的雄伟与壮观。
进入景区大门时,心情很激动,毕竟多年以来的愿望要实现了,并且,自己的优待证还免了价格不菲的80元门票。
在景区内宽敞的具有南方特色的绿荫斑驳大道上,先坐十分钟的电瓶观光车,然后从北门依山步行、拾级而上。山崖一侧的石壁上,留有许多各个朝代雕刻的佛像和字迹,有的已经风化缺损严重,留来下的红色石刻字迹都很苍健有力,有“阿弥陀佛、”“苏东坡载酒时游处、”“迎苏、”“奇绝天下、”“雨花台、”“集凤峰”等很多繁体字迹,来往的游客较多,再往上走,穿过写有“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对联和“乐山大佛”匾额的红色小山门后,即快到山顶位置了,然后再从著名的“凌云寺”庙门口往前走一点,仔细一瞧,就望见了乐山大佛的发髻了。
穿过密布的人群,在山崖边铁栅栏处,我终于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乐山大佛的真容了。
先看到的是硕大的佛头,它的重量似有数百吨重,头顶密布的黑色螺髻像戴了顶灰褐色帽子,眉心有一个明显的红色圆点,耳垂低垂至脖颈,圆润的面颊和隆起的鼻尖上,虽有风雨长期侵袭而留下的暗色痕迹,但在盛夏的阳光下,大佛看起来光彩靓丽、而且有慈眉善目的形态,没有像《神秘的大佛》电影中那么色彩暗淡;长长的弯眉下,似睁非睁的眼睛看向前下方,似有所思;粗壮的脖颈下,有着宽阔的胸膛和结实的臂膀;我从佛头的右侧移步至佛头的左侧,多方向观察,大佛表情依然严肃虔诚,并无喜怒哀乐太多表情,使我不得所解。
因为我站立位置较高,几乎看不到佛脚,感觉大佛像是立靠在中空的山崖之间一样。向山下远眺,夏日浑浊的三条江水,在山前排列流过,岷江水面上有数条游船在驻足观望,也许是我所在的旅行团人员在船舷拍照留影。
因为太阳暴晒和天气炎热的缘故,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已关闭,我只能从大佛左侧——坡度相对缓冲的凌云栈道下山,栈道的铁栏杆外侧崖底,即是湍急的江水,栈道内侧紧靠山崖修建,虽手扶栏杆,但经过陡峭的悬崖时不免让人心惊胆颤,身旁的石壁上还有一些红色的“九顶山”、“宽窄”等石刻字迹,穿过狭长的山洞时又有曲径通幽之感,有一段山洞的外侧还敞开了几个不规则通风窗口,透过窗口,还可望见远处河道水岸风景,蜿蜒下行约数百米,穿过最后一道石洞后,外面豁然开朗,终于来到佛脚处了。
在山水相依处,大佛脚下平台区域,抑而观之,大佛全貌尽收眼底,只见巍巍大佛泰然坐之,正襟危坐,双手自然放于膝盖上,两只大脚平踩于崖底,石佛僧衣胸口略向右倾斜,从山顶看到大佛的严肃笃定表情并没有出现,而是回馈给远道而来的我的是——充满了温馨而善意的微笑!
这一刻,我几乎被融化和陶醉在乐山大佛微笑而温柔的眼神里。
在乐山大佛脚下,我反复仰视了好多遍,确实是,乐山大佛都在对我微笑。真的好神奇。但我奇怪为什么在山顶观望时,没有看到乐山大佛微笑的眼神呢?
这真是个不解之谜!
也许是我心情虔诚千里来观佛的原因吧,这个微笑表情,应该是回馈给旅行劳顿但目标坚定的我的礼物。
仔细端详后,我又瞬间为之震撼而欣慰,千里之行的辛劳烟消云散,我沉浸在大佛的温柔眼神中,我又似乎听见大佛在小声地对我说:“您好,赵明军,欢迎您到乐山来做客。”
哈哈,我觉得我好幸运,因为我观察到了乐山大佛的微笑,我也应该是游客中感觉最幸福的人了。
但是,相传,以前乐山大佛曾经有过四次“流泪”和“闭眼”之故事传说,使之神秘色彩更加浓重,还有照片为证,分别是在1962年、1963年、1976年、2000年,似乎都与大事件有关联,相反,大佛表情有笑容的记载却较少,但后来,经过专业人士和科学家多方鉴定核实,乐山大佛“流泪”和“闭眼”的之表情传说,是因酸雨腐蚀和拍照时光线明暗所导致,因是石像,并无那样神乎其神之真实传说之意。
在21世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在和谐幸福的现在,望着微笑的大佛,我似有所思,一千多年来,在佛脚处,它是不是对每名前来瞻仰的游客都回馈以这种难得的微笑表情?给人以温馨和力量鼓舞,让人感到佛祖的宽宏大量和慈悲为怀的真切含义!不得其解,我也没问过身边其他的游客,也不知道苏东坡当年来乐山大佛有没有看过其微笑呢?更是无从得知了。
这次,我所观察到大佛的微笑笑容,这也许是最早海通禅师设计大佛意境所在的初衷和古代工匠的高超建造技艺所致。
关于大佛的神秘表情传说,在来时的大巴上,也已看见导游在拿着那些照片着意讲这个神秘故事,也许是在增加大佛的观赏性吧了。因为是世界级著名旅游胜地,多年以来,乐山大佛景区工作人员在经过历年维护保养后,目前应该已没有大佛“流泪闭眼”现象的假性传说了。
站在大佛下,显得如此渺小我,为顶天立地的大佛所折服。
这是我平生见过的最大的石佛,看那71米高的石佛几乎山头齐平,赤红及灰白色的外观与周围岩体融为一体,整座山就像是一座巨佛,这座巨佛又像是天然地镶嵌在整座山体正中,两者浑为一色,大佛显得高大而庄严,威而镇远:面前三江交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虽汹涌而过,却无不俯首称臣。
数据显示,大佛的一只脚面就有11米长和8.5米宽的面积,目测足可以站立数十人;大佛头高14.7米、宽10米;肩宽24米;小腿长度28米;耳朵7米之高;它的眉毛和鼻子长度都有5.6米;眼睛3.3米长;巨大的头顶上发髻就有1051个;乐山大佛的高度,确实是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虽然此时阳光照射强烈,酷热难耐,我已汗流浃背,但身边的许多游客,无不叹为观之、心灵虔诚,大家都在多角度拍照留念;大佛脚踝处,还有一群香客打着遮阳伞聚在一起面朝大佛诵经歌唱。
相比较,它比家乡洛阳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还要高大得多。
在千年之前,大佛的最初建造者,为唐朝的海通禅师,他原来在乐山之上的凌云寺修行,因见山前三江交汇之处,急流险滩不断,过往船只颠覆落水者甚,就心生慈悲,化缘募集足额钱资,决心修建大佛,以绝水患,造福于民。当地官员,借机前来索贿,海通禅师不畏权贵,为了护佛而自剜双目,震慑并吓退了贪官,并以毕生精力,潜心修建大佛。
凿崖工程浩大,修建时间跨度较长,直至海通禅师圆寂前亦未完工,其弟子继续修建,因资费有限以及受“安史之乱”战争影响而停工中断;此工程耗资巨大,后续事务,由地方主政者章仇兼琼和韦皋捐出俸禄继续修建,并在当朝皇帝恩准下,动用地方税收资金资助工程,前后修建共耗时90年,历经了三任皇帝,终于建成此71米高巨型摩崖石刻坐佛雕像,巍然矗立江边,千余年来。历经风雨、战乱、地震,而依然坚挺屹立不倒。
当时大佛建成后,因所凿山体碎石填江而缓解了湍流,江面沉船翻船现象少有发生,再加上当时人们信仰宗教,认为是大佛镇住了水怪江害,所以当地百姓普遍都以为是大佛的威慑作用所致,就前来祈愿祈福、顶膜礼拜。
据记载,大佛头顶原来修有多层阁楼为它遮风挡雨,苏东坡的诗词里就有记载,遗憾的是,后因战火而焚毁,在佛脚处,仔细观察,依然可以看到大佛石像多处留有小孔洞痕迹,似乎在证明过去曾经筑有高大的阁楼。
经过十余个世纪和朝代的轮换更迭,乐山大佛虽历经风雨和战火袭扰,但依然完整而坚挺的傲立江边,它仍在遵循着海通禅师的嘱托,四季聆听着三江水汹涌流过的动静,用慈爱的眼神,注视着过往的众多游客,用虔诚之心,守护着三江汇流处之百姓平安!
乐山大佛,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巨型石佛,而且早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不仅在四川当地人心目中分量很重,而且在中国和世界人们的心中知名度也很高。
唐朝时期,当时的手工作业和工程水平较低,仅靠手工锤子斧头敲凿,历经90年建成乐山大佛,显示出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苦卓绝、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坚强品质和非凡意志!
乐山大佛景区还有毗卢院、东方佛都、东坡楼等很多景点,因要与旅行团人员会合,时间仓促,没能全部尽兴观赏,但如此近距离观看了乐山大佛的亲身经历,已使我倍感惊喜和十分满足;也算圆了我小时候的愿。
乐山大佛,它是留给后世人们的绝代遗作和宝贵财富!
但愿,每一个去乐山大佛的游人,都能看到它温柔的微笑,了解它的过往与珍贵的历史,感受它形象之壮观高大,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作者简介:赵明军,笔名日月车,籍贯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人,洛宁三中毕业,19岁入伍,原在第二炮兵司令部服役多年,后转业入京,现在首都某集团公司工作,本科学历,业余爱好写作、旅游,受家乡河洛文化影响,创作有长篇小说《洛水师魂》、电影剧本《奥运情》、散文《父亲的“老永久”》、多篇诗歌等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