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当时老教授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曾经来过这里,五十年光阴,仿佛一瞬间。如今他已是古稀老人。老教授再次踏上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手中紧握的,不仅是当年的老照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国记忆。他目光扫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神情凝重而深沉。
老教授缓缓走近断壁残垣的西洋楼遗址,用苍老的手轻抚冰冷的石壁。废墟,是历史的伤疤,也是民族的课本。老教授在一处残骸前驻足良久,声音有些哽咽:“五十年前,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屈辱和心痛;五十年后,这份心痛化为了力量。我们保留这些伤痕,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
前边一群小学生穿着校服,在老师带领下正在聆听讲解员讲述历史,老教授看着眼前穿梭的研学队伍,他眼中有了光:“你看,现在的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公园,更是一个巨大的露天课堂,是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的火炬,就这样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让孩子们触摸历史,他们才会真正懂得“吾辈当自强”的含义。
老教授走在修复后的山水园林中,望着静谧的福海和远处欢声笑语的家庭说:从伤痕中生长出的美好,才愈加珍贵。眼前的湖光山色、人民的安宁笑脸,与那段沉痛的历史形成了最深刻的对话。遗址的保护,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警示未来。它告诉我们,今天的国泰民安、盛世繁华,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走进文创店,老教授拿起一个“石兽”文创产品,对身旁的年轻人讲述它背后的历史故事。每一个文创产品,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握手。老教授对年轻的设计师说:“你们做的很好,让历史活了起来。文创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让青年一代在审美和趣味中,自然而然地亲近历史,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潜移默化地种在心里。”
临别之际,晚霞映照着老教授满头的银发。他动情地说:“圆明园变了,它从历史的悲泣中走出,成为了民族复兴的见证”。它教会我们:铭记,不是背负过去,而是为了更有力地走向未来。这座园林的升华,正昭示着一个国家的富强和一个民族的觉醒。此情此景,正如我们所愿,亦足以告慰先祖。”
遗址无言,历史有声。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以园为书,可育未来。
——这,就是新时代的圆明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