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原来还有这么多城市秘密等我去探索~
我超爱刷短视频,尤其爱把短视频当作搜索工具来使用,在规划去某一个城市旅游的时候,我喜欢通过短视频搜索这座城市的美食美景,做好攻略。
有时也会把定位切换到目的地城市,看当地烟火气,借本地人的镜头探寻真实的风土人情。
生活在北京,也会刷本地新鲜事。五月起,推荐列表里多了不少带“北京范儿”标签的好玩视频。
作为古建筑迷,曾为看山西三座半唐代木构去旅游,却通过杨爸图说“北京的唐代建筑和藏经洞在哪里”的短视频,得知北京房山云居寺有唐塔,还能借视频跨越距离端详唐塔、了解云居寺历史。
“北京范儿”还会持续推荐关于北京小众古建筑的视频,我会记在手机的记事本里,周末去探索。
我还是一个美食迷,因财力和时间有限,很难尝遍全国风味。而北京汇聚各地美食,却分布零散。如何方便快速地去“拔草”,就成为了关键。
短视频比图文更直观,巴州驻京办羊肉、敦煌大厦手抓肉、深夜牛肉面,还有郊区的美式烤肉和意式窑烧披萨——这些都是在我点赞台湾汤圆哥相关美食视频后,首页持续推送的。
部分“北京范儿”短视频来自官媒和网络大V,拍摄专业、运镜美观、讲解到位,是流量矩阵的主体。比如刷到丰台发布的“大葆台的文物‘活’过来了!”时,刚参观完该汉墓博物馆,深感文物与科技、知识与趣味的融合,还把这段观感写进了自己的公众号游记里。
除了这些专业内容,我刷到的“北京范儿”视频,绝大多数都来自普通网友的账号——可能是身边常见的叔叔伯伯、大哥大姐。他们或许在拍摄技巧上不够专业,但视角格外亲切,更像熟人在分享日常;那种贴近生活的感觉,就像胡同口的大爷悄悄跟你念叨胡同里的小秘密,特别有烟火气。
“北京范儿”视频大赛第二季嘉宾经验分享现场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这就是全民创作的魅力——普通网民以镜头为窗,记录北京韵味与新貌,传递至四方。让更多人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既坐拥丰厚文化遗产、古韵流转,又不断生长出新的城市魅力。
“北京范儿”视频大赛第二季“时尚活力”单元启动现场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来自一个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和自然风光等,而新媒体时代,一个个记录城市“范儿”的短视频就构成了城市形象的重要一部分。
在“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的号召下,众多市民拿起镜头,记录北京独有的“范儿”,并借着信息传播的力量,让这份“范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当下流行的去中心化视角来看,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北京市民,都在用镜头语言讲述城市故事、传递北京形象。这种千人千面、充满个性的传播方式,自带蓬勃的生命力,格外有感染力。
董宇辉与关晓彤在“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第二季启动现场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传统城市形象传播多依赖传统媒体,以专业视角和宏大叙事为主,作品虽好看却缺生活气息、难让人亲近。
而短视频用智能手机即可制作发布,门槛低,市民能化身北京形象代言人,以微观视角讲城市故事,将北京古都新韵传遍互联网。说白了,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众传播,是借互联网宣传北京的实践。
“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微博活动截图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第一季“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的爆火离不开精心策划的主题和内容:“古都新韵”主题既契合北京城市特色,又能让大众从历史底蕴中发现新鲜视角。国内民众与国际友人纷纷参与创作,8万件作品、45亿次相关话题阅读量,都证明了第一季“北京范儿”是一场全民记录、分享和传播北京城市形象的文化盛宴。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吸引游客、投资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普通网友,通过“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确实打开了对北京的新认知:此前不熟悉的古建筑、小众餐厅,都因这些视频被“种草”。对于计划来北京生活或旅游的人而言,这些鲜活的画面远比刻板的介绍更有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实地感受古都新韵。
第二季的“北京范儿”聚焦“时尚活力”,还推出了潮玩路线、潮闪节活动。没错,北京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也是一座潮流之城、时尚之城。尽管有官方推荐的潮玩路线,但我觉得网友们肯定能跳出三里屯、蓝色港湾、国贸这些“老熟人”地标!说不定能挖出超多北京独有的潮流场景,还能捋出超特别的潮玩路线,太让人期待了~
“京彩夏日·北京范儿”潮流街区主题拍摄活动现场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那各位网友,要不要拿出手机,去绘制出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北京的独特潮玩路线?
就从这个周末,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来源:北京网友说
作者:陈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