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营乡地处马衔山麓,平均海拔2400米,森林覆盖率超30%,是临洮北部的“天然氧吧”。这里有“北岭横云”的壮阔云海,四季轮转的高山草甸:春有紫霞般的马兰花海,夏有接天的碧浪草场,秋有层林尽染的调色盘,冬有银装素裹的童话秘境。
奈子沟军马场的铁骑声仍在山谷回响,党参、当归的药香弥漫山野,“上营蒜苗”的辛辣与甜百合的清甜滋养身心,高原夏菜的绿浪翻滚着丰收喜悦……这些是最珍贵的“绿色家底”和“文化基因”,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积淀在此交融共生。
但过去,守着“金饭碗”却吃着“粗粮饭”——百姓要么靠天种地,要么外出务工,生态资源“沉睡”、文化故事“蒙尘”。生态和文化不是负担,而是潜力!关键要找到路,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文化记忆”变“发展动力”。上营乡按照“生态是根、文旅是翼、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思路,按照“党建引领、生态为本、文化铸魂、群众参与”的总抓手,探索出一条融合之路。
一是用“党建红”串联“生态绿”。成立党员干部组成的“生态护航”先锋队,包山头、包路段、包河道,带头植树造林、护林防火。为修复奈子沟军马场植被,党员带着群众年复一年种下云杉,如今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游客夸“山像洗过一样干净”。同时,在瓦窑滩村口讲述上营故事,在军马场建党史馆、“齐家玉”文化馆,让生态有了文化“魂”,游客既看风景也品文化。
二是用“文旅+”激活“产业金”。打造三条特色线路:“生态康养线”沿马衔山步道串起森林、草甸、氧吧;“文化寻根线”带游客走进传统村落,看甜百合花海、品土蜂蜜、观药材加工;“农趣体验线”让亲子家庭在高原夏菜基地采摘,到军马场尝“鏊锅烤馍”、烤土豆。党员带头当“推介官”,去年夏天,瓦窑滩村一天接待游客300多人,开客栈的老板说:“以前种地年赚万把块,现在开客栈俩月挣两万!”
三是用“共治理”守护“融合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今年7月成功举办“大美上营·畅跑马衔”高原乡村健康跑暨亲子健步走活动,党员组成“志愿服务队”,帮游客看娃、指路、送热水。一位兰州游客说:“这里的山水美,人更美!”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守护者”。
如今的上营乡,马衔山成了避暑首选,“穷山沟”成了“天然课堂”;村民主动护环境、热情待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这证明:生态与文旅的融合,是人与自然共生、传统与现代衔接,更是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同心同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