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兴安岭的松针挑破初春的晨雾,驯鹿的蹄印烙进蛰伏的苔原,呼伦贝尔便从毡帐的炊烟里醒来。
额尔古纳河的水纹是歌谣的五彩谱线,桦树皮盒里盛着鄂温克老人的动人传说,达斡尔的曲棍球棒击打出拼搏的节奏,银装素裹的冰雪王国向世界敞开……
这里是“起源”,也是“摇篮”。蘑菇山北遗址与扎赉诺尔人遗址,展现了久远的史前文化。拓跋鲜卑从嘎仙洞走出,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是“家园”,也是“舞台”。纯净的自然环境是动植物的生态乐园,也是人类栖息的心灵故乡。烽火摇曳,牧歌悠扬,森林和草原在这里交织相拥,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回响。
俯瞰额尔古纳湿地。
呼伦贝尔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孕育出了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多元文化相交相融,共同织就了这片北疆大地的文化经纬。
传承,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永不熄灭的星火,带给这片绝美之境生生不息的力量。
文化的壮美,源自不同民族的共生共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延续传承的璀璨文化,如同古树的年轮,层层累积,又随着河流的记忆,被一一收藏。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基因,充满了血脉喷涌的生命力,持久绽放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阔征程中。
撷英汲萃 躬践薪传
山水滋养人文,生活成就技艺。
一节兽骨、一张桦树皮、一朵列巴花、一把柳蒿芽……大自然的馈赠被巧妙运用,成就多彩的民俗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在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一张图文并茂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哪一项技艺在哪里传承发展,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探讨技艺。
在“高高的兴安岭”鄂伦春,白桦是常见的树种。年轻的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孟淑玲,擅长在不同大小的桦树皮盒上绘制花纹。她介绍:“桦树皮制品种类丰富,既有盒、篓、桶、碗、盆等小型器具,也有桦皮船、桦皮围子等大型用品。”
在“苍狼白鹿”传说的故乡额尔古纳,有一座列巴文化馆。客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列巴蘸盐”这一迎宾仪式带来的热情,还有列巴的历史展陈、生产线观光、DIY体验让人目不暇接。俄罗斯族列巴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兰月芬说:“列巴几乎是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食物,它是可‘食用’的文化、可体验的民俗。”
额尔古纳市列巴文化馆一角。
在“骏马难以翻越的山岭”莫力达瓦,剪纸技艺传承人苏梅最喜欢摆弄各式彩纸,这些名为“哈尼卡”的剪纸作品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儿时的“芭比娃娃”。“把纸剪出形状,粘贴成人形,再根据人物配上各式服装,日常生活中的耕种、打猎、捕鱼、采柳蒿芽、打曲棍球、荡秋千等场景都可以体现。”苏梅说。
透过古老的技艺,呼伦贝尔多点开花的现代文化图景徐徐展开。
民间文艺蓬勃发展。呼伦贝尔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禀赋,持续深度挖掘用好非遗资源。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代表性传承人18人次,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6项、代表性传承人155人。现有民间文艺团体、群众组织、个体联盟千余家,活跃在城市街道、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
艺术创作成果丰硕。以北疆文化创作和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强重点创作引导扶持和项目管理,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骑马周游世界》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巴桑的大海》获百花文学奖,散文集《草原生灵笔记》《隐于辽阔的时光》获鲁迅文学奖提名。近年来,7部作品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3部作品获艺术创作“萨日纳”奖,8部作品获文学创作“索龙嘎”奖,歌舞剧《呼伦贝尔大雪原》被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收录,《田园欢歌》获全区广场舞大赛一等奖。
文化阵地日趋完善。现有公共图书馆15个、演出场馆14个、文化馆15个、美术馆1个、非遗传习所36个、备案博物馆25家,132家乡镇(街道)文化站和1114家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油画之城”是呼伦贝尔近年来打造的一张新名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曾发自内心地感叹:呼伦贝尔的美特别适合用油画的语言手法进行表达。呼伦贝尔积极搭建“国字头”油画新平台,全市已建成油画写生地16个,画廊画材、艺术品经营企业64家,艺术培训、艺术休闲等企业100余家。
以文传声,呼伦贝尔用魅力征服世界。交流互鉴频繁深入,先后在上海、南宁、海口等10个城市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保利剧院巡演,多次承办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等大型活动;构建国内国际立体化传播矩阵,缔结19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拥有35所国际合作高校,精耕“克鲁伦”“阿科诺”等国际外宣平台,讲好呼伦贝尔故事,讲好内蒙古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呼伦贝尔汲古融今的文化根系,深扎丰盈的沃土,滋养出自由奔放的枝丫,以包容的张力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探本寻源 踵事增华
寻根问源,叩问来处。
呼伦贝尔的山山水水,既是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负责人刘伟介绍:“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认定全市不可移动文物1153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认定全市馆藏文物34776件(套),文物资源丰富。”
在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采集的桦树皮箭囊。
如果说文物是历史的“碎片”,考古工作者就是“拼图者”。
嘎仙洞石刻祝文的发现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当时,新华社发电稿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并以8种外语文稿向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此后多年,嘎仙洞石刻祝文的发现者、呼伦贝尔文物站首任站长米文平查阅大量史籍,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撰写了《拓跋鲜卑先祖石室考》等众多论文、报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学者们对于嘎仙洞和拓跋鲜卑的研究仍然热情不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评价:“考古研究已经证实,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拓跋鲜卑,是从大兴安岭走出去的,呼伦贝尔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扎赉诺尔人”头骨发现90多年来,又有很多新发现。1959年,300余座扎赉诺尔墓葬“问世”,该墓群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实属罕见。当时参与发掘的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成员郑隆认为,扎赉诺尔墓群的出土遗物中,一类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另一类是汉代中原的遗物,由此可见,当时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多年来,关于扎赉诺尔文化的研究从未止步,2018年扎赉诺尔区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出版了60多万字的研究文集《扎赉诺尔文化考论》,为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哈克人的智慧在今天仍然闪耀光芒。在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有一套镇馆之宝,见过的人都会为它的精致感叹。这套由不同材质制成的形制一样的石镞,被摆放成不同图样陈列在展柜中。讲解员介绍,它们是来自于新石器时期的三角形石镞,是哈克文化的产物。哈克先民是如何通过手工制作把玛瑙、黑曜石、燧石等坚硬石料随心所欲地压剥成石镞、石叶、石刃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同时也带给考古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力。
独木棺这一独特葬具,对研究民族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科技考古实验室,大量独木棺被放置在恒温恒湿箱里用于学术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立项以来,已出版学术著作4套22本,推进完成《岗嘎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10项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首席专家、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孟松林教授说:“我们会继续通过考古阐释、文教融合、交流互鉴等方式,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呼伦贝尔市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已出版多本学术著作。
近年来,呼伦贝尔扎实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持续深化考古研究和智库建设,理论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为北疆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以文传脉 继往开来
走遍千山万水,呼伦贝尔唯美。
这样的美并不单调,也不保守,在不断开发的自然资源、一馆一面的文化场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中,频频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数千年前,拓跋鲜卑从嘎仙洞走出,开辟了一条“融合之路”。今天,在嘎仙洞所在位置,已建起了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外观设计运用仙人柱、石窟等建筑文化元素,巧妙体现拓跋鲜卑从森林到草原、建立代国、迁都平城和洛阳5个阶段的鲜明特征。
历史上的“融合之路”,在今天也走向了更远的地方。呼伦贝尔博物院院长包海明介绍,由该院和内蒙古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联合策划的“融合之路——拓跋鲜卑的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在全国各地展出,以鹿角金步摇为代表的数十件珍贵文物惊艳亮相,生动展现了文化交汇融合的迁徙历程。据悉,“融合之路”北上溯源、嘎仙洞探秘精品旅游线路也在陆续上线中。
扎赉诺尔博物馆内景。
扎赉诺尔人生活过的土地,人气越来越旺。扎赉诺尔博物馆近几年已接待上百万人参观,不仅配合相关科研机构完成了古生物化石DNA采样工作,还录制了48期线上博物馆故事活动,让游客突破时间、空间局限,云游扎赉诺尔历史。
除此之外,游客还能在巍巍大兴安岭中的鄂伦春国家地质公园,沉浸式体验火山王国的神奇;在额尔古纳湿地旁的呼伦贝尔生态体验馆,“策马”驶入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林海,来一场冒险之旅;在陈巴尔虎博物馆观察棕熊、狼和沙半鸡的足迹;在敖鲁古雅驯鹿文化博物馆,聆听《额尔古纳河右岸》故事原型玛利亚·索老人和使鹿部落的故事……
人文渊薮,蕴文旅星罗棋布;人杰地灵,育繁华盛世琳琅。
呼伦贝尔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探索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
额尔古纳市打造黑山头草原游、室韦界河风情游、奥洛契庄园田园游等文旅项目,开发“额尔古纳河右岸”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恩和油画小镇”“列巴之乡”名片。
陈巴尔虎旗被誉为“中国那达慕文化之乡”,不仅有夏季那达慕,冬季“冰雪那达慕”同样精彩。
根河市冷极不冻河美景。
根河市成功举办“中国冷极节”,“敖鲁古雅”“中国驯鹿文化之乡”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美丽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著名的“曲棍球之乡”,拥有“一个自治旗,半支国家队”的美誉。在这里,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曲棍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后备人才层出不穷。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建立起储备人才三重注册制度,拥有75支后备人才队伍,实现学前到高中阶段全覆盖,正努力打造曲棍球赛事之城、文化之城、产业发展之城。”该旗教育局副局长苗春英说。
冰雪,是镌刻在呼伦贝尔基因里的银色诗行。
借助举办“十四冬”重要契机,呼伦贝尔精心打造“冰雪运动名城”等城市品牌,积极推广“冰雪那达慕”、冬季英雄会、中国杯速度滑冰精英联赛、中俄蒙冬泳邀请赛、冷极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加强冬季旅游线路、重要文旅活动宣传,推动旅游与冰雪文化、民俗、美食等业态深度融合,提升冰雪旅游文化内涵。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呼伦贝尔的文化传承,不是尘封的史册,而是奔涌的长河。辽阔壮美是她的模样,荟萃熔融是她的胸怀。今天的呼伦贝尔,五大文化标识越叫越响,“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守望相助”党建品牌、“融合之路”文旅品牌越擦越亮。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正以奋斗之姿,延续祖先智慧,守护大好山河,回答着“于斯为盛”的时代之问。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张金峰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