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岭村
你的印象是什么?
是青砖黛瓦、麻石铺巷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还是官员众多、名人辈出的状元村?
亦或是艺术家扎堆入驻、
文化元素多样的民俗村?
众多名衔加持的大岭村其实还有很多亮点等着被大众发现,接下来就带大家穿越历史长河,去看看那交织着战火与血色的红色大岭。
一座亭子:是里程碑,更是纪念勋章
大岭村作为广游二支队及珠江纵队的据点,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重要的抗日游击区。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大岭村无数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牺牲了数十名战士,他们将“忍辱淡生死,负重卫家邦”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了纪念这群英雄,1996年,石楼镇政府在大岭村建造“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方形的纪念亭正上方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这颗闪闪红星仿佛是大岭村英雄的化身,将革命精神、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给每一个来此参观的人。
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
大岭村烈士雕塑
大岭烈士纪念亭简介
在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说明碑文上写道,“抗日战争时期……在尖锐复杂的对敌斗争当中,我们大岭共牺牲了十一名英雄儿女。他们是,在工作中被敌人暗刺身亡的俊杰抗日同志社大岭分社主任陈超……”
陈超是番禺大岭村人,因为思想进步、敢作敢当,所以被选为联防大队长。1939年5月,俊杰抗日同志社大岭分社成立时,他被选为分社主任。在抗日过程中,陈超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组织起民众抗日自卫队。在他的领导下,青少年学生主动为抗日游击队站岗放哨、通风报信、发送传单,抗日运动在大岭村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陈超还积极吸收先进青年加入共产党,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岭村参加广游二支队(后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青年多达几十人。与此同时,陈超的抗日活动也引起了日伪军的极度恐慌,他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采用暗中盯梢、陷阱诱捕等方式企图“清除”他。陈超胆大心细,一次次躲过劫难,但最终没能逃出敌人的魔爪。1941年4月,敌人设伏暗杀,陈超壮烈牺牲。
大岭红色文化核雕馆粤核源展示的陈超核雕作品
陈超的儿子陈振华现已92岁高龄。他表示,父亲牺牲时,自己才8岁,年幼的他只记得父亲每晚回来,都会和母亲强调“遇到危险,一定要跑!”所以后来,陈振华随着母亲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流亡的时候,很多人都收留过我们,所以我很感激。”陈振华还表示,父亲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所以长大后,他努力工作,做慈善,汇编大岭乡亲港澳华侨花名册等,希望用自己的力量链接更多英雄后代不忘历史,投身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两位巾帼:是大小姐,更是独当一面的战士
在大岭村众多抗战英雄中,
有两位巾帼战士格外亮眼,
她们用自己的力量为抗战历史
带来了一抹别样海棠红。
1926年,黄稻出生于越南西贡(现胡志明市),她是大岭村永思堂三宅的后人。黄稻的父亲陈肇琪早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因为自己目睹过战争的残酷、父亲的不易,所以黄稻心中满是报效国家的愿望与想法。由于懂得黄稻的心情,父母全力支持她,在1942年,不满16岁的黄稻毅然前往抗日游击队东江地区一线战场。
家境殷实的黄稻,是永思堂名副其实的大小姐,从小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了解到黄稻的特长,一来到东江地区一线战场,组织上就安排她从事文字工作。于是,黄稻以笔代枪,成为抗日战争的“传声筒”,先后担任文化名人大营救接待组干事、东江纵队司令部机要秘书、东纵《抗敌报》和《前进报》编辑记者等职务。
精致的永思堂是黄稻幼时的家
如今的永思堂被活化利用为艺术活动举办场所
在工作过程中,黄稻得到锻炼,逐渐从“笔杆子”成长为“多面手”。她曾多次深入前线采写战地报道,参与营救文化名人的秘密行动。
1946年,黄稻接到护送负伤大队长陆仲亨到香港疗伤的任务。时年20岁的黄稻当时担任东纵四支队政治部宣传股长,没有相关护送经验。于是在四支队政委同志的建议下,黄稻将路费让卫生员分别缝在自己和陆仲亨的衣服夹边里,保证路程的安稳。
执行任务期间,黄稻来到广州,看到当地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很多人食不果腹,不少场面令她心痛。尤其是广州双桥上一幕——桥边挂着的两个空荡荡的大砂煲,一对“抗战八年无米煮,胜利一朝吊砂煲”的对联,种种场面都在诉说战争的惨绝人寰,也让黄稻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抗战的决心。
将陆仲亨送到香港后,黄稻在当地等待北撤命令。等待的空隙,黄稻决定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于是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习,并顺利结业。在此期间,她还在《大公报》发表文章,展现文化战士的担当。
1946年,到了东纵北撤的时间,黄稻在船上主动照顾晕船战友;1949年广州解放后,黄稻申请南下,从此扎根岭南,先后在天津市总工会、广东省邮电工会、广州市劳动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等单位工作,工作中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发光发热。
黄稻用自己一生的付出诠释着一名抗日战士的应尽之职,应负之责。2025年正值黄稻百岁寿辰,让我们用心记住这位革命前辈,这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除了黄稻,
在大岭村抗战的伟大斗争中,
女共产党员陈绍卿的牺牲尤为壮烈,
也令人印象深刻。
1945年,日伪军疯狂扫荡抗日游击区,抗日大部队北上,留下少数同志隐蔽活动。女共产党员陈绍卿在执行任务时从大岭返回至兴庙,在途中不幸被叛徒爪牙捕杀。当时的陈绍卿绝不低头,也始终保守党的秘密,甚至在公开处决时,面对敌人的枪口,她毫无惧色,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正是这种“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慷慨赴死之心,点燃了大岭村村民的抗日热情,在陈绍卿英勇就义后,大岭村听闻此事的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加游击队,老弱妇儒也暗地里筹款集粮踊跃支前,由此,大岭村成了日伪军水泼不进的堡垒村。
众手托起山河秀,群心铸就岁月长。
正是无数抗日英雄的前仆后继,
才有如今岁月静好的美乡大岭。
大岭村党总支书记陈国辉表示,自己从小就听村中老人讲大岭村抗日英雄的故事,耳濡目染下,他也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一名村干部,他希望自己,也希望所有后人铭记先辈的英勇事迹,传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用心工作,好好生活,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