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一,一位成长于福建湿润季风中、如今在景德镇与泥土对话的陶瓷师,双手早已习惯瓷坯细腻微凉的触感。他曾于新疆寒冬的民宿炉火旁做义工,也深知此次额尔古纳之行的意义——绝非浮光掠影的过客,而是渴望以体温与目光,真切融入大地血脉,镌刻生命里无法复制的印痕。于是,当夏日的额尔古纳舒展成无垠绿海,他毅然暂别陶泥,奔赴黑山头的马场,成为一名与马为伴的义工。

初抵草原,辽阔以排山倒海之势将他吞没。绿意浓烈得仿佛要流淌,与南方婉约山水迥异,这铺展至天边的苍茫,竟让他一时心慌气短。干燥的风如无数微小的砂纸,拂过习惯闽地温润水汽的肌肤,带来难以言喻的紧绷与不适。连草原的辽阔都成了甜蜜的负担,初来乍到,他不免有些无所适从的眩晕。然而,马场像一块温暖的磁石,友善的老板,笑容如阳光般耀眼的牧民大哥,甚至镇子上那位总愿意抹零头的超市老板娘——他们用最朴实的热情,悄然融化了瑞一心头那层初来乍到的薄冰。他渐渐明白,草原并非仅是一幅悬挂天边的壮丽幕布,而是能够回应脚步、承载体温、与人真实对话的活生生的土地。

马场工作的核心,是学习与这些温顺的生灵对话。老板的话语如一把钥匙:“城市节奏太快,你得慢下来,马才听得懂你。”这“慢”,成了瑞一全新的修行。他沉浸于为马匹刷去风尘、引它们漫步夕阳、备好每一餐食粮。这些动作琐碎重复,却意义非常。当那双温润、毛茸茸的眼睛长久凝望他时,一种奇异的电流传遍周身——紧绷的神经悄然松弛,归复于零。仿佛草原深处的长风穿身而过,他豁然领悟了那句箴言:“草也自由,马也自由,我也自由。”原来不是他在照料马匹,而是这些生灵以无言的存在,温柔修复着他被城市节奏磨损的灵魂。

带领游客“野骑”的旅程,是另一种深刻的共情。从穿戴护具的笨拙,到牵马徐行的谨慎,再到最终跨上马背,与草原伙伴一同跋涉:穿越起伏的草浪,进入低语的林间, 蹚过清冽的浅流,踏过砾石小径。没有催促的哨音,没有刻板的规则,唯有蹄声应和心跳,风拂过耳际。瑞一恍然领悟,野性之趣的内核并非狂放不羁,而是亲近泥土、贴近生灵,最终回归那个沉静而坚定的自己。

他逐渐学会用目光与马儿对话,用呼吸回应自然的节奏。草原的宽广不止于视野,更在于无声的包容——允许人暂时卸下所有身份,只是静静地存在。骑乘结束时,瑞一轻轻抚过马鬃,如同告别一位老友。那一刻,他不再刻意追寻远方的意义,因为他已在这段旅程中,找回了内心的轻盈与完整。

工作之余,时光如额尔古纳河水般舒缓流淌。喂马、割草、与伙伴们围着篝火纵情起舞,或只是静对无垠草海,任由思绪放空。某个微醺的傍晚,他索性仰面躺下,厚实绵软的青草稳稳托住背脊——那一刹,他仿佛被整片草原温柔地拥入怀中。夜风掠过,方向难辨,但肌肤与心灵却会永远记住这自由不羁的触感。这里,没有都市的催促、喧嚣与拥挤。一匹温顺小马的鼻息,一碗滚烫饭食的慰藉,一阵浩荡长风的无形抚触——便足以丰盈完整的一天。瑞一的心,像浸透雨露的泥土,沉实而饱满。

他深深爱上这片土地的辽阔与温情。额尔古纳的包容,如同母亲接纳游子,无声无息,却直抵灵魂深处。他暗自立誓,定要重返此地,以虔诚步履丈量它,春的萌动、夏的繁盛、秋的绚烂、冬的沉静,将这大地完整的呼吸与心跳,纳入生命的版图。
临别清晨,瑞一最后一次细细为那匹温顺的枣红马梳理鬃毛。马儿似有感应,温热的鼻息轻柔拂过他的手背,如无声的叮咛。他抬眼望向草原尽头蜿蜒的道路,它们在晨光中闪烁着微光。

生命之路悠长,探索世界的旅程同样没有终点。额尔古纳的土地,这条以青草、河流与星空编织的无尽长路,已然成为他灵魂地图上无法磨灭的坐标。他俯身,在马儿耳边低语,如同向整片草原约定:“额尔古纳,请等我——待我阅尽你四季流转的容颜,再来同听这长风浩荡,再来共这天地苍茫。”马蹄轻叩大地,仿佛与草原一道应和着这无声的约定。


文案丨海琳娜
拍摄丨李辉 张晓伟 孙靖松 谢亚辛
制作丨孙靖松
部分素材由阿瑞Henry提供
美编丨张露文
一审丨李鹰博
二审丨白朝晖 韩希臣
终审丨刘海龙 薛立萍
监制丨秦绪伟 刘德喜
额尔古纳市融媒体中心发布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额尔古纳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