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乌兰巴托街头转了半小时,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路边停的十辆车有八辆是日韩二手车,美发店海报上全是权志龙同款发型。
问路边卖奶茶的大姐哪里有中餐馆,她指了指街角,说那店招牌是拼音,“汉字不让挂”。
明明中蒙边境线那么长,怎么这首都里,中国元素还没日韩多?这事儿真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能说清的。
很多蒙古老人提起上世纪,都能说出几句俄语——苏联管了蒙古七十多年,把这里的文化改了不少。
先是把传统的回鹘蒙古文换成了西里尔字母,课本、报纸全用新文字,老一辈慢慢忘了老写法。
还不让公开提成吉思汗,说是“不利于和苏联亲近”,连藏传佛教的寺庙也关了一大批。
最关键的是,当时总宣传“中国会把蒙古收回去”,这种说法听多了,不少人心里就扎了根警惕。
1991年苏联解体,蒙古一下没了主心骨。看着身边的中俄,又不敢靠太近,就想找“外人”撑场面。
“第三邻国”的说法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日本和韩国第一时间凑了上来。韩国直接掏钱,在乌兰巴托援建了条“首尔街”。
街上全是韩式烤肉店、化妆品店,连路灯都照着首尔明洞的样式建,俨然一个小韩国缩影。
日本也没闲着,把国内淘汰的二手车大批运过来。这些车虽然是二手,甚至有些是事故车翻新,但价格便宜,年轻人买得起。
没过几年,乌兰巴托街头跑的就基本是丰田、本田了,公交车更是被现代、起亚包了圆。
蒙古的人口结构很特别,三分之二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乌兰巴托的年轻人占比更高。
这些年轻人不爱看本土节目,电视里播的全是韩剧、日剧,手机里存的是K-pop歌曲。
韩国看准这点,每年资助上千名蒙古学生去韩国留学。这些学生回来后,开韩式咖啡店、做韩式美甲,把韩国的生活方式直接搬了过来。
我去一家美发店剪头发,理发师说他在首尔学过两年,给我看的发型册全是韩国明星同款,连剪发工具都是从中国进的,但包装上贴了韩文标签。
超市里更明显,零食区一半是韩国的火鸡面、日本的薯片,中国货只有角落里的酱油和醋,还都是散装的。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和蒙古贸易少,其实不是——中国连续19年都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咱们和蒙古做的生意,大多是煤炭、铜精矿这些原材料,要么就是修路、建矿场的基建项目。
这些东西要么在蒙古的偏远矿区,要么就是大型机械,普通蒙古人平时根本接触不到。
反观日韩,卖的都是汽车、美妆、零食这些老百姓天天用的东西,文化就跟着这些商品传了过来。
乌兰巴托的华人总共就几千人,还大多是做外贸的,平时不怎么在市区抛头露面。
更关键的是,当地有不成文的规定,商铺不能用中文招牌,中餐馆只能用拼音或者英文命名。
我去过一家叫“HuNanRestaurant”的中餐馆,老板是东北人,他说之前挂过“湖南菜馆”的中文招牌,没两天就被人砸了。
警察来的时候也只是劝他“入乡随俗”,根本没追究砸招牌的人。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想露脸都难。
蒙古政府其实也意识到本土文化快丢光了,近几年总在搞“复兴”。
去年普京访问蒙古的时候,机场到总统府的路上全铺了红毯,两边站着穿古代盔甲的骑兵,跟成吉思汗时代的军队似的。
蒙古的女外长更有意思,不管是开会还是接受采访,总穿传统的蒙古长袍,还在国际场合推广蒙古刺绣。
但这些大多是“面子工程”,民间根本没跟上。年轻人结婚还是穿西式婚纱,拍的婚纱照全是韩式风格。
最头疼的是文字问题,政府计划2030年前恢复传统回鹘蒙古文,可现在的年轻人连西里尔蒙古文都写不利索。
我问过一个20岁的蒙古大学生,能不能认传统蒙古文,他摇着头说:“爷爷会写,但教我的时候我觉得没用,没学。”
现在蒙古小学虽然开了传统蒙古文课,但合格的老师少了八千多个,课本也不够,复兴计划基本停在纸面上。
不过最近两年,情况好像有了点变化。我在乌兰巴托的汽车市场看到,中国的比亚迪、长城新能源汽车多了起来。
卖车的老板说,这些车比日本二手车省油,还能跑长途,不少牧民开始买了。要是能慢慢铺开,说不定能替代一部分日韩车。
短视频也起了作用,很多蒙古年轻人刷TikTok,上面的中国美食、汉服视频很火。
我认识一个蒙古女孩,就是看了短视频学做中国火锅,还在自家开的餐馆里加了火锅套餐,生意挺不错。
其实韩国、日本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比如搞个中蒙文化交流年,资助蒙古学生来中国留学,或者在援建项目里加些中国文化元素。
蒙古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只要找对他们感兴趣的点,比如电竞、短视频、新能源这些,中国文化自然能慢慢渗透进去。
乌兰巴托的文化现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苏联时期的历史遗留,有蒙古自身的外交选择,也有市场需求的推动。
不能简单说蒙古“排斥中国文化”,更多是长期形成的隔阂和信息差在起作用。
中国作为邻居,没必要急着让中国元素铺满乌兰巴托街头,先从经贸合作入手,把“中国造”的好东西摆到蒙古人面前。
再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文化,比硬推更有用。
而对蒙古来说,光靠日韩文化撑场面也不是长久之计。要是丢了成吉思汗的文化根脉,丢了传统的游牧文化,就算满街都是日韩招牌,也找不到自己的特色。
现在蒙古已经在尝试复兴本土文化了,虽然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能找到平衡。
说不定再过十年,走在乌兰巴托街头,既能看到韩式咖啡店,也能看到挂着中文招牌的茶馆,还能看到穿传统蒙古袍的年轻人——那才是真正的文化融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