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乌江上游六冲河两侧的峰峦叠翠一路奔腾,在磅礴的群山间,遇到了一个名为六曲河的小镇。
站在高处往下看,一幅美丽的图景在山水间铺展开:九股水的温泉冒着白气,丝带般绕在山腰;铺展开来的沃土上,金黄的麦子随风摇曳;天葡庄园的葡萄藤,在太阳下串起了累累硕果;移民安置点的新楼房,和远处规划整齐的新区融为一体……这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是六曲河在2012年跻身省级示范小镇后,交出的一份答卷。
一
六曲河镇变样的“钥匙”,藏在地底下那股子热乎劲儿里——九股水温泉。
这泉水,当地人提起就自豪:“咕嘟咕嘟往外冒,一年到头不带停,水温正好,是老天爷赏的饭!”
守着这宝贝,温泉度假区建起来了,像个明珠嵌在青山绿水间,躺在山水的环臂间。
去年温泉一开张,32岁的张梅果断把外地工作辞了回来上班。作为土生土长的六曲河人,张梅看着家门口越来越热闹,不想走了。“以前哪敢想,六曲能变成这样?”才半年多,她就从普通员工干到了管理岗。
像张梅这样回乡发展的,已经超过两百人。
过去“靠山吃山”的老路子,如今添了新活法。乡亲们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今年“五一”,度假区挤进来一万两千多人。
气候舒服、水乐园热闹、温泉酒店安静、私汤雅致,吸引着山外的客人。度假区一火,像块热石头扔进水里,把周围村子都激活了,农家乐、民宿、土特产店,一下子冒出来不少。
二
在六冲河的弯弯绕绕间,不光养活了人,也养肥了地。而作为历来有种植传统的小麦,具有粒大饱满,品质上乘的特点,磨出的面更加喷香。
天不亮,大田村“陈老虎”面条作坊里就忙开了。坊主陈祥虎和媳妇,四点来钟就得起床。机器六点准时轰隆响,不到中午,300多公斤面条就压好了。
“我家一年得用掉六十万斤上下的小麦,光自己卖的面条就两百多吨,还帮别家加工呢。”正在忙活着的陈祥虎,颇为自信地说。
要产出好面条,好麦子是根本。全镇1600多户人家种着上万亩麦子,一年收2500吨,算下来值2500多万元,是乡亲们过好日子的得力“靠山”。
“陈老虎”家的面香,在村里飘了六十多年。像他这样的小作坊,全镇散落着近三十家。从地里黄澄澄的麦穗,到农家灶台飘出的面香,再到工厂里机器轰鸣的深加工,一条围着麦子转的产业链越来越结实。
如今,“六曲河面条”不光是自己人爱吃的那一口,更成了有名字、有来头的牌子,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人的餐桌上,实实在在鼓起了当地农民的腰包。
三
在群山的绿浪间,一大片葡萄大棚在太阳底下格外耀眼。棚·子里,管护员陈重书正带着人麻利地给葡萄串“梳妆打扮”——剪掉里面晒不着太阳的小果,留下大小匀称的。“这样长出来,串形好看,果子也甜。”陈重书边剪边教。
陈重书脚下的片土地,名为天葡庄园。基地负责人蔡桂梅说:“我们就想弄个农旅一体的园子,能摘葡萄、能玩、能学,最好还能住个民宿、搞个野炊,热闹点,啥都有。”
庄园实施的“葡萄+”模式,把种地、加工、旅游串到了一起,让每一寸地都多生出几分利。游客来了,能亲手摘葡萄、吃农家菜,还能看看地是咋种的。天葡庄园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在画里,农业不光是土里刨食,乡村也不光是炊烟袅袅,还有更多让人想不到的新鲜事。
六冲河奔流不息,不仅滋养了六曲河的土地,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创造新生活的图景里,有了更多想法干劲,六曲河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一笔一画有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张丽莎 罗大富 周孟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