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江南,梅雨初歇。车辆跨越长江,沿着蜿蜒的S243省道向南行驶约一小时后,我们便抵达了此行首站——句容茅山景区。
夏日茅山,层峦叠翠。未进景区大门,远远便可以望见高耸雄伟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巍然矗立在望母山巅。
八十余年前,新四军将士挺进这片山峦,在“三面受敌”的险境中浴血奋战,到1939年底,基本上形成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苏南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及毗连的浙江、安徽两省一部分地区,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四军向北向东发展的阵地。新四军犹如“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为坚持和发展华中敌后抗战、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在碑下燃放鞭炮,空中竟响起“嘟哒哒滴滴哒”的军号声,这“丰碑奇号”,既是历史深情的回响,更是新时代接续奋斗的号角。
韦岗战斗:新四军江南首战大捷
由茅山向北驱车三十多公里,记者一行抵达高骊山麓。
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资料图片
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静卧苍翠。碑体顶端一支古铜色步枪直刺青天,寓意新四军“刺破青天锷未残”。看着碑身底座上的大型浮雕,87年前那场战斗仿佛在眼前重现。
1938年4月至6月间,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陈毅、张鼎丞分别率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先后挺进苏南敌后,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
彼时,江南沦陷区阴霾笼罩。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日寇铁蹄肆虐,烧杀抢掠。
粟裕深知,亟需一场胜仗重振民众抗日信心。为确保“首战必胜”,经反复勘察,最终选定在镇句公路的咽喉——韦岗设伏。
6月17日凌晨,粟裕亲率90余名精兵,冒雨潜行至伏击地点。8时许,日军5辆运输车进入伏击圈,当即遭到伏击分队的猛烈袭击。冲锋号响彻山谷,伏击战士如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经半小时激战,新四军击毁日军汽车4辆,毙伤日军20余名,缴获长短枪20余支及一批军用品。初战告捷,得胜而归。
新四军先遣支队暨韦岗战斗历史陈列室讲解员介绍:“这是新四军在苏南敌后的首胜,如一声春雷惊醒沉寂的沦陷区,极大振奋了民众抗战信心。”陈毅高兴赋诗,“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在陈列室内,记者还看到了当年缴获的日旗、军刀、钢盔等战利品,它们曾引得远近百姓争相围观。
此后,新四军在苏南敌后主动出击,从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7年间,展开了数千场大小战斗,有力配合了全国抗战。
烈士罗忠毅、廖海涛: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
第二天,驱车南行半小时,记者抵达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村。秀丽的江南田园风光间,红色元素随处可见。
“八十多年前,这里是新四军第6师16旅旅部驻地。”讲解员介绍,“1941年冬,这里爆发了新四军在苏南最为壮烈的一场突围战。”
1941年,新四军第6师16旅在苏南溧阳县塘马进行刺杀比赛。资料图片
我们走进村东北郊的塘马战斗烈士陵园,在塘马烈士纪念碑旁,两座八角亭守护着英魂——新四军第6师16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烈士。
1941年11月28日,日军调集步、骑、炮兵3000余人、伪军800余人、坦克10余辆,直扑塘马,企图一举消灭16旅及正在此召开会议的苏南党政军干部。罗忠毅、廖海涛毅然拒绝先行突围,率500余战士阻击7倍于己的日伪军。
“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站出来,同志们,跟敌人拼了!”罗忠毅振臂高呼,血战至最后一刻。廖海涛腹部中弹,弥留之际仍忍着剧痛向2营营长交代:“部队由你指挥,拼死突围,到溧水找第46团……”
塘马战役持续约6小时,新四军战士牺牲270余人,毙敌500余人,成功掩护1000余人成功突围,保全苏南抗日火种。
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沉痛悼念:“罗、廖两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卓著功绩。”
凝望这片曾被热血浸染,如今安宁祥和的土地,烈士精神永不褪色。“红色文化是塘马村的灵魂。”讲解员说,“每年清明节,缅怀英烈的游客纷至沓来。”
民心所向:铁纪铸魂,统战聚力
第三天,记者走进前隍村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94岁的老兵丁祥义传唱着一首歌谣,“黄梅天,到天明,村里村外都是兵。有的睡在屋檐下,有的困在看瓜棚。白胡子公公胆子大,开门出来细打听。一听眉飞眼也笑,原来是抗日新四军……”
苏南大地上,此类歌谣传颂不绝,诉说着鱼水情深。
1938年陈毅率部抵达茅山时,正值梅雨季。新四军恪守“铁的纪律”,宁冒瓢泼大雨露宿街头,也绝不扰民。饱受兵匪之苦的百姓透过门缝窥见,深受感动,邀请部队进驻祠堂。
1938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苏南茅山,为了不扰民而露宿街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供图
新四军不仅不惊扰百姓,还热心帮助百姓。
丁祥义7岁时胸口毒瘤化脓,生命垂危。陈毅闻讯,亲自和警卫员将他带到战地医院救治,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没有新四军,我活不下来。”老人眼中含泪。
新四军爱民为民的举动赢得了民心,百姓抗战热情高涨,为新四军筹粮草,做军鞋,送情报,站岗放哨,侦察带路,配合部队作战。军民一心汇聚成了磅礴伟力。
新四军还开展了卓越的统一战线工作。
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展厅,记者看到两件文物:茅麓公司经理纪振纲招待陈毅的茶盅,以及陈毅在大地主王诚龙家召开士绅会议时用的八仙桌。
纪振纲和王诚龙都是地方实力派,陈毅以情动之,以理晓之,以义导之,使其投身抗日,为新四军提供帮助。
“纪振纲被陈毅‘三顾茅庐’打动,为新四军筹集粮饷军衣、采购药品。”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说,“王诚龙在不同房间同时宴请日寇、汪伪和新四军,席间收集情报及时传递给新四军。统一战线极大拓展了抗日力量。”
驻足回望茅山,青山依旧,苍翠如昔。烽火硝烟虽散入历史长河,但人民军队与这片土地同呼吸、与万千百姓共命运的壮阔诗篇,仍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作者丨刘晨
来源丨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丨欧灿 侯大伟
编审丨费士廷 钱宗阳 韩杰
责编丨冯喆信 吴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