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婺源的田垄,百万亩油菜花便如被唤醒的金色海浪,从黛瓦白墙间漫溢开来。田埂上的游人举着相机追逐光影,民宿的竹篮里盛着刚蒸好的清明粿,村口的大巴车排着长队——这不是寻常的春日盛景,而是上饶以“花”为笔,在山水间勾勒出的文旅新图景。2024年,2.3亿人次的脚步踏遍这片土地,2418亿元的旅游收入,是春日花海结出的硕果,更是这座城市将“山水颜值”酿成“发展产值”的生动注脚。
上饶的美,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清冷。三清山的花岗岩峰林仍覆着晨雾,篁岭的晒秋竹匾已铺满山崖,而水南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上,汉服姑娘正与青砖黛瓦相映成趣。这座城市深谙“好景需细琢”的道理,从市委班子统筹的顶层设计里,生长出篁岭的“晒秋经济”、望仙谷的“乡村振兴”这些独特样本。不必说《十五五文旅规划》的蓝图如何清晰,单看投资17.36亿元的水南文化街区里,老茶馆与新潮咖啡馆共生;投资8亿元的东乐谷中,亲子家庭的笑声撞碎在摩天轮的光影里,便知那些政策的温度,早已融进了游客的体验里。
行走在上饶,处处能遇见“旧景换新颜”的惊喜。弋阳叠山文化园的亭台楼阁间,非遗传承人正演示弋阳腔的水磨调;德兴凤凰湖的碧波上,画舫载着游人掠过新植的柳丝。这35个4A级景区、4个5A级景区,不是冰冷的头衔,而是散落在山水间的珍珠——篁岭的晒秋是“大地的明信片”,三清山的云海是“天空的梦境”,葛仙村的灯火是“人间的星河”。就连上饶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也因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而多了几分热闹,孩子们围着讲解员,听千年之前的上饶故事。
为了让这方山水被更多人看见,上饶的“吆喝”既有古韵,亦有新声。央视镜头里,婺源花海与三清奇松轮番登场;上海的推介会上,“诗词里的上饶”让江南游子心生向往;马来西亚槟城的专场里,异国友人对着油菜花田的照片频频点头。如今,在三清山机场、婺源景区,外卡POS机与外币兑换点早已备好,一位来自吉隆坡的游客笑着说:“带着信用卡,就能把上饶的春天带回家。” 而“赏花 + 音乐会”的浪漫、“赏花 + 非遗”的厚重,500余场文旅活动与200余万元消费券,更让每个季节的上饶都热气腾腾。
上饶的文旅长歌,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独奏,而是“融合共生”的交响乐。沿着新修的环婺源旅游公路前行,车窗两旁是流动的花海与茶园,348公里的风景道,把散落的景点串成了项链。中式台球国际精英赛在三清山脚下开杆,运动员的精准与山的奇崛相映成趣;飞盘联赛的年轻人奔跑在鄱阳湖畔,汗水里都带着湖风的清爽。鹅湖书院里,研学的孩子正临摹古卷;上饶集中营前,参观者的脚步轻轻叩响历史。当交通、体育、研学与文旅相拥,上饶的山水便有了更多元的表情。
最动人的,是这方山水里的“人情味”。在婺源,若是买错了特产,旅游诚信退赔中心的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赶来;在望仙谷脚下的樟涧村,民宿老板老李算起了账:“自从景区火了,我家民宿年收入翻了番,全村人均增收5万多!” 这背后,是2000万元诚信基金的兜底,是“宿小二”模式为民宿省下的30%成本,是96115热线24小时不打烊的守护。在这里,“不让一位游客受委屈”不是口号,而是老板娘递来的一杯热茶,是村民指引方向时的笑脸。
暮色渐浓,望仙谷的灯光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辰连成一片。田垄里的油菜花虽会谢去,但上饶的文旅之春从未落幕——弦高古城的青砖正在烧制,港首索道的钢绳即将架设,月亮湾的绿色产业园区里,新的希望正在生长。从一朵花的绽放,到一座城的蝶变,上饶正以山水为纸、文旅为墨,书写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崭新篇章。而那些踏春而来的人,终将明白:这里的美,不仅在眼中,更在心头;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活。朱淳兵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