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临界晋镇是因为参观临晋县衙。这是全国唯一元代县衙建筑。
这是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县衙,显示着临晋镇曾经的辉煌。但是走在临晋镇的街道上,你已经感觉不到这座千年古县的风采,但中心那座钟楼却还坚强地向人们提醒,这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历史上最早的临晋县在并不在现在的临猗县临晋镇,而是位于黄河对岸陕西大荔朝邑镇附近。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年),秦军向东扩张时灭掉了当时的一个小国大荔,置临晋邑。春秋时期晋国强大,在黄河以西还有大片领土,即史称的河西之地,三家分晋后这一地区被魏国继承,秦军向东首先就要解决河西之地,才能跨过黄河继续向东,历史上秦晋秦魏在河西进行了数百年的拉锯战。临晋的字面意思很清楚,就是靠近晋国的意思,但现在的临晋镇在黄河东岸,即在历史上传统的晋国范围,这种叫法让人容易产生误解。原来此临晋非彼临晋啊。
"秦筑高垒以临晋国"应该是临晋县名称的来历,战国魏文侯实行变法,成为强国,在与秦争夺河西中保持优势,魏文侯十六年(前430年)伐秦时修筑临晋城,在黄河西岸从华山到韩城还保留了一段比较完整的魏长城,成为魏国在与秦相争中战略收缩的证明。秦之临晋与魏之临晋,在本质上是有根本区别的。从秦到唐,临晋虽然名称和隶属不断变化,北魏时期更名为华阴县,但一直都在河西。
唐天宝十三载(754年)桑泉县更名为临晋县,治所迁至今临猗县临晋镇 ,因春秋时期该地属邻近晋国的郇国故地。从唐开始到1954年,临晋县从河西转移到河东,临晋镇一直是其县治所在地。1954年临晋县与猗氏县合并后更名为临猗县,临晋县走向了历史。当年山西合并时,不知什么原因,取名总感觉有点遗憾,临晋县的核心是晋,猗氏县的核心是猗,即与猗顿有关,如果叫猗晋不是更好吗?显然取两县第一字是约定的取名原则。
临晋县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堂上坐了两位知县,这一元代特殊时期的设置,在历史上比较少见。当年慈禧太后西逃途中,曾在临晋县衙住宿,说明当时临晋县在当时还是非常富裕之地,能够作为接待慈禧之地,说明县衙建筑和设施都非常完善。
县衙东边的文庙也保存的比较完整,与县衙西南的监狱共同组成临晋县衙景区,给人们呈现一幅教育行政司法的历史画卷。
从县城降格为镇,影响了临晋镇的发展,我已经无法从街道格局上看到当年县城的样子,而且临猗县以农业为主,城镇建设的需求并不大,所以如果没有这座县衙,很难让人相信它曾经是县城。行政中心的迁移带走了人口商业等资源,几十年时间,临晋镇已经成为标准的乡村小镇了。
临晋县衙不仅建筑保存得完整,这档案资料也相当完整,这一点非常的难能可贵。虽然只隔着一条黄河,但当年临猗却是被日本占领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存完整档案真的是一个奇迹。
由于处于相对较偏的镇区,临晋县衙景区的游客并不多,连续来两次,景区都显得很冷清,荷宝高速黄河大桥的通车以及吴王浮桥的重新投入使用,可能对临晋的旅游有所帮助,但是临晋的支撑产业是农业,沿途所见大片的果园,有杮子树,桃树,苹果树,还有许多果业合作社,旅游宣传的氛围并不浓。上次来时导航直接导到县衙门口,这次将车停在街道上,还是询问路人才找到县衙。
天下着小雨,街道上的行人并不多,但两旁停满了车,现在即使在农村,车都是最常见的景观。小学对面有几位大哥在拉二胡,显得很是悠闲,我向一位大哥请教,他推荐了一家面馆,一份鸡块拌面10元,很实惠,我都没有吃完,难得的浪费了一次。向老板请教当地名吃,结果推荐的是陕西裤带面,西安羊肉泡,我听后就笑了,一个陕西人,在山西听到推荐陕西美食,心中难免有点小得意。有人运城是陕西的运城,的确有几分道理,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接近关中地区。
我绕着街道又走了一会儿,想寻找网络上推荐的油糕肉夹馍之类的美食,但还是失望了,作为乡村小镇,只有在集会时才能找到网上的那种感觉,而我显然没有碰巧赶上集会。但我却感受到了一种乡村小镇的安怡,一切显得从容不迫的居民,其实才是生活最本质的底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雨中走在临晋街道,一股秋风吹过来,没有凉意却有一种舒服感,不经意间已经到了车前,我抬起头,让小雨淋在脸上,再见临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