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绿”成“金” 融出文旅好风景
——武安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之三
巍巍太行,洺水汤汤。
放眼冀南大地,武安这座千年古县正以绿水青山为发展底色,以文化传承为精神内核,通过服务体系升级、生态环境修复、多元业态融合,重塑着城市的气质与形象,书写着从“钢铁重镇”到“诗与远方”的生动实践。
服务升级 畅通产业“血脉”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巍然挺起华北之脊。在它那苍茫的脊背上,东太行百里画廊绵亘116公里,以非凡的气势穿云破雾、跨谷越涧,一座座文旅驿站如珍珠般散落沿线。
在这里,每一次转弯都是一幅新的画面:在宋祖台,可远眺如剑削斧劈的红色丹霞崖壁;在春韵台,能俯瞰梯田如链似带的农耕奇观;在冀南最高峰青崖寨,更是将太行东麓山水尽收眼底——青山如黛,碧水如镜,村镇如舟,美不胜收。
“以前带朋友来武安玩,最头疼的就是易堵车、停车难。”家住武安市的郭天宇感慨道,现在完全不同了,旅游专线直达景区,停车场智能又宽敞,就连沿途的驿站都成了风景。
在贵妃垴驿站,游客不仅可以在休息区给设备充电,还可以在展销区购买农特产品。喜欢打卡拍照的游客可以梳起高髻,身着齐胸襦裙,亲身感受盛唐时期的华美风韵与人文气息。这里不仅是旅途中的休憩点,更成为展示武安文化、提升旅游体验的“新窗口”。
“我们正逐步推动基础设施从‘可用’向‘好用’升级,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全程呵护的旅行体验,让旅途更惬意更从容。”武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魏俊芳说。
生态修复 擦亮美丽底色
初秋的武安,群山叠翠,流水潺潺。
晨光洒在北洺河畔,水鸟扑楞着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北洺河作为洺河的一级支流,流域总面积516平方公里,河道总长度62.3公里,沿线连通着武安境内的长寿村、京娘湖等5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级重点水利风景区。2024年,北洺河入选第三批国家“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按照“一廊哺两岸,五区创幸福,七品促发展”的幸福河湖空间布局,武安市打造出环境生态宜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捷、产业发展繁荣的北洺河亲水空间。
夕阳西下,北洺河上游的口上水库附近聚集了不少摄影爱好者。他们架起“长枪短炮”,捕捉落日余晖中的美景。“现在这里成了我们新的创作基地,风景非常漂亮,还能拍到不少珍稀鸟类。”摄影爱好者李先生说。
在田鑫小镇段,孩子们在水中追逐嬉戏,欢笑声此起彼伏,家长坐在树荫下的休息区,一边照看孩子,一边享受着河畔的清凉,宛然一幅生动的“戏水游趣图”。
沿河两岸,“幸福河湖”催生了丰富的亲水业态。从水上运动到滨水休闲,从夜间经济到文创市集,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让北洺河焕发新的生机。
“随着幸福河湖的持续推进,这里将成为润泽民生、承载乡愁的美丽风景线,为武安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武安市河湖长制技术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李计锋说。
业态融合 焕新文旅体验
在武安,随着“文旅+”持续落地,一批文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勾勒出一幅千帆竞发、万象更新的生动图景。
“文旅+”催生了新业态。宇翔太行飞行营地以“鸟瞰山川”为核心,引领武安低空旅游新业态;古武当山太极源文华苑依托张三丰创太极十三式的历史渊源,构建可玩可感的太极江湖行走剧本;李家庄的山李冀・山游市集活态饮食博物馆汇聚了“山河四省”美食、文创与手工艺品,为游客提供小米农事实践、聆听乡村民谣的独特体验。
“原本打算周末来武安玩玩山水,没想到可玩可看的挺多,藏着不少‘宝藏’。”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对这次旅行很满意,她说,无需繁琐攻略,也不用匆忙赶行程,但获得感却翻倍了。
这几天,2025邯郸U18青少年足球挑战赛武安赛区比赛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武安市以赛事带动文旅发展,将历史文化元素植入比赛服装、队名、徽章中,还推出了旅游文化展览、文创产品、地方美食,以赛事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我们不再单纯依赖门票经济,而是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武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高飞介绍,通过产业融合,增强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体验,以足够强的吸引力,让游客住下来、慢下来、消费起来,进而带动乡村振兴和百姓增收。
数据显示,2024年武安全年接待游客1214.49万人次,同比增长10.17%,旅游总花费199.78亿元,同比增长12.54%。今年1—6月,武安接待游客587.42万人次,旅游总花费92.36亿元,人数与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1.39%和19.08%。“文旅+”正成为推动武安市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消费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武安,这座穿越千年风雨的古邑,正以山水为纸、文化为墨,在新时代的坐标上,邀请四海宾朋共同执笔,绘就一幅生生不息的文旅新画卷。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敏 通讯员 张艺姣
图片来源:东太行文旅集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