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11时,皖南群山的薄雾中,最后一车沥青混合料在榔苏路路面精准摊铺、碾压成型,如一条缀满晨露的银色丝带,缠绕在泾县汀溪乡的苍翠峰峦间。这条全长16.14公里的二级公路,作为皖南川藏线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既是泾县城区通往皖南川藏线的最快捷通道,又是连接月亮湾、水墨汀溪等景区的另一条生态风景道,与洗马桥至爱民美丽公路、S345上板路共同构成区域交通的骨干网络,形成“一轴两翼”的立体路网格局,显著提升了沿线景区的通达性与旅游体验。
历史回声:从“扁担之路”到“网红天路”
半个世纪前,桃岭村的民谣还在山间回荡:“桃岭苦呀桃岭难,两座大山把路拦。”1972年,村民用4年时间凿出20公里盘山公路,“72道拐”的“幸福天路”终结了“扁担挑粮”的岁月。如今,这条曾让《大江大河》剧组驻足的老路,已成华东自驾圣地,却因年均超百万车次的流量,让“公路血栓”成了甜蜜的烦恼。
2022年8月,泾县以“美丽公路”为笔,在绿水青山间勾勒新篇,榔苏路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幕。作为皖南川藏线又一关键一环,这条二级公路串联起泾川镇至汀溪乡,起点位于榔树口与G205平交处,终点位于汀溪乡苏红下槽桥,全长16.14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7.5米。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兼顾行车舒适性与道路耐久性,桥涵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共建设桥梁5座,其中包含1座大桥、1座中桥及3座小桥。
匠心筑路:安全与美学的双重奏鸣
在道路建设的艺术中,安全与美学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如琴瑟和鸣般相辅相成的双重奏鸣。泾县交通实业有限公司的建设者们以匠心为谱,以规范为律,在每一寸路面上谱写出一曲现代交通的华美乐章。严格遵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与《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以毫米级的精度要求自己。新铺设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如同丝绸般顺滑,摊铺机整幅摊铺工艺确保了路面的整体性,路基边线整齐划一,路肩宽度均匀一致,边坡稳定坚固,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建设者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工程实体检测质量评定达到优良的背后,是建设者们无数个日夜的匠心雕琢。安全规范是严谨的乐理,在交叉口与渐变段处,设计者们精心设计了道路变窄标志与减速震荡标线,如同乐章中的强弱记号,温柔地引导着车流。道口标柱与轮廓标经过精心优化的技术参数,既确保了安全功能,又增添了道路的韵律美感。排水设施如同乐谱中的休止符,看似静默却至关重要;密实的边坡则如低音部般沉稳有力。泾县交通实业有限公司曹学法介绍时眼中的自豪,正是对这曲匠心筑路交响乐最好的注解。
路域环境:山水与人文的诗意共生
项目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公路建设必将对沿线自然景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将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结合项目所处区域的特点,建设方将工程、经济、环保三者融为一体,综合考虑、严格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原则。以同时具有保护环境功能的主体工程设计为主,以治理声、气、水对环境污染所设置的环保工程为辅,妥善处理好主体工程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车行景异、路景相融”的愿景,让每一公里旅程都成为对自然与文明的礼赞。
泾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肖军表示:“作为泾县推进交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与基础设施工程,榔苏路的通车,是泾县‘快进慢游’路网的又一枚落子。从合福高铁的飞驰到榔苏路的蜿蜒,泾县交通人正以路为笔,在宣纸般的山水间书写‘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当代《千里江山图》。”
皖南川藏线的故事从未如此丰盈。当老路与新路如双生藤蔓缠绕山间,我们终于读懂:最美的风景,是让每一段旅程都从容不迫。(刘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