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前往东北,登长白山,跨黑龙江,在白山黑水间寻访多处抗战旧址,追溯烽火岁月,接受爱国主义洗礼。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入住后,我们驱车34公里,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旧址。两座巨大的黑色石砌建筑肃然矗立。据了解,旧址陈列馆建筑外观采用黑色,寓意以冷峻的姿态封存历史,同时象征真相永远向阳而生。
随着人流步入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镌刻六国文字的“反人类暴行”墙,由三千块整齐排列的黑色石碑组成。踏入序厅,背景墙上的《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国际公约》中文条款引人驻足观看。
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秘密划定6.1平方公里区域,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战基地。731部队由将官、佐官、尉官、技师、助理技师、士兵和雇员等组成。至1945年,部队全员约3500人。其本部下设八个部、一个特别班和三个野外实验场,构建了从人体活体实验到细菌武器研制的完整犯罪体系。
731部队通过“特别移送”获取实验对象。所谓“特别移送”,实为日本军国主义者绕过司法程序,将人直接送往731部队进行活体实验。据原队员供述,1940年至1945年间,至少有3000人在这里被用作人体实验。专家通过比对“特别移送”原始档案、伯力审判材料等史料,确定其中有姓名可考、有姓无名、有名无姓及与事件相关的受害者达1549人。
展区再现了冻伤实验的场景:日军将受害者的四肢浇上冷水,置于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户外,用铁棍敲击冻僵的肢体直至发出金属般的声响,再以不同水温"解冻",观察皮肤脱落情况。此外,731部队还将鼠疫、霍乱等致命病菌注入受害者体内,在冻伤实验室、毒气实验室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
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或驻足聆听,或低声交流。留言台前,不同年龄、国籍的观众正在书写感想。谴责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是共同的主题。
陈列馆出口处,一条76米长的涵洞连接新馆与旧址。涵洞两侧的"证言墙"上,刻满了731部队原队员的认罪笔供和受害者口述。沿着涵洞走向明亮的出口,洞外南门卫兵所旧址、特设监狱遗址的残垣断壁依然存在,成为731遗址的历史见证。
如今,抗战胜利已八十周年。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长春·伪满皇宫
飞抵长春后,我们参观了位于长春光复北路5号的伪满皇宫博物院。
该建筑原为吉黑榷运局办公楼,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其改造为由同德殿、缉熙楼、勤民楼和东西御花园等组成的建筑群,供其扶植的"皇帝"溥仪使用。如今,伪满皇宫博物院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走进同德殿,内部装饰极尽奢华,设有豪华的会见厅、电影放映室等。据博物院资料介绍,同德殿是专为溥仪建造的集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宫殿,主要用于接待日本官员。
在溥仪及其后妃的寝宫缉熙楼里,陈列着溥仪及家人的生活用品和照片,展现了溥仪被监视的日常生活。勤民楼是溥仪处理"政务"的场所,现展出伪满时期的文书与历史资料,包括溥仪登基照片、退位诏书、伪满政权印章等珍贵文物。
1908年12月2日,三岁的溥仪以"承继同治,兼祧光绪"的名义登基,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年号宣统。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保留"宣统皇帝"尊号,仍在紫禁城内过着帝王生活。
据博物院资料显示,1925年2月24日,溥仪由北京秘密前往天津日租界。在张园和静园度过的七年寓公生活中,溥仪始终图谋复辟清王朝。他不仅拉拢清室遗老遗少,勾结国内军阀,更与国外政客、军人频繁接触。"九一八"事变后,溥仪深信日本是其复辟的"第一外援",遂于1931年11月10日夜,在日本宪兵、特务庇护下,经海河潜往东北,不久便入住伪满皇宫。
现场展示的《溥仪与我》中记载了溥仪的自述:"我这一世,当过皇帝也当过公民,归宿还好……改造我这样一个人不容易,把一个封建统治者变成一个公民,无论什么国家都很难做到,中国共产党办到了。"
我们还参观了西御花园、书画楼、跑马场等附属建筑。占地2200余平方米的西御花园内栽种多种花草树木,凉亭、假山、水池相互映衬,颇具秀美之风。
伪满皇宫是日本侵略者操控下的伪政权中心,也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其非法性与傀儡本质必须认清。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抗联根据地奶头山村
来到位于长白山深处、距中朝边境仅四十公里的延边朝鲜族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一栋公共建筑墙上的十一个大字:"长白山下第一村——奶头山村"。
一位朝鲜族姑娘笑着介绍说:"匪首座山雕作恶的奶头山远在牡丹江,我们的奶头山村不仅有百多年历史,还曾是抗联的根据地。"她的介绍引来阵阵欢笑。
她带领我们参观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纪念馆。馆内展出大量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军号、枪套等实物,再现了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肩负起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重任。1932年起,在中共东满特委领导下,东满各县相继创建了抗日武装和游击根据地。在持续斗争中,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成立,其主力部队于1935年9月中旬进驻山高林密、日伪统治薄弱的奶头山。随后,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后方机关也相继转移至此。抗日部队的到来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军民共同创建了奶头山抗日根据地。
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军长王德泰利用熟悉地形、机动灵活的优势,指挥部队打退敌人多次猛攻。他派出小分队频频袭击敌人,待敌人士气低落、进攻乏力时,率领部队冲入敌群展开白刃战,同时派遣小分队迂回包抄,使敌人腹背受敌,全线溃败。战斗中,机关人员、伤病员、女战士、儿童团员都投入战斗,群众为部队运送弹药、送水送饭,军民携手保卫家园。此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毙伤敌三百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奶头山根据地保卫战是抗联游击作战的经典战例之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作战,直至抗战全面胜利。
如今,抗联当年的炮台、作战指挥室、密营等遗址已得到修复,红色旅游成为当地特色。游客可以重走抗联路,穿着抗联服装,扛起"步枪",沉浸式体验战斗场景。
在村民家的炕上和村里宾馆中,我们看到奶头山村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日益美好。地道的朝鲜族美食和精彩的朝鲜族歌舞,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吕晓露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