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木市贺家川镇,黄河水蜿蜒流淌,山间窑洞静静矗立。这里既有《抗战日报》以笔为刃、记录烽火的红色印记,也有刘志丹东渡黄河、奔赴前线的英雄壮举。如今,贺家川镇深挖红色资源,通过遗址修复、研学开发、文旅融合,让沉睡的革命历史“活”起来,既守护了红色根脉,更让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力量。
坐落在山间的抗战日报社旧址窑洞,每一处痕迹都藏着办报人的坚守。1940年9月,《抗战日报》在山西兴县创刊,毛泽东同志题写报名,贺龙元帅题写“人民呼声”。1942年,日军疯狂“扫荡”,报社转移至此,把窑洞变成了隐蔽的“编辑部”和“印刷厂”。编辑与工作人员常常背负电台设备、油墨、铅字在黄河两岸辗转,只为保障报纸持续出版。
1946年7月1日,《抗战日报》正式更名为《晋绥日报》。它通过秘密交通网发行至游击区乃至敌占区。1944年,报纸改用铅印后陷入缺纸困境,编辑们循环使用旧报纸,以“节约纸张就是节约子弹”的乐观态度积极应对。1947年1月,刘胡兰同志英勇就义的消息经新华社记者采写、修改、完善后发往总社。毛泽东同志得知后深受感动,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该事迹经《晋绥日报》传遍全国,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回望《晋绥日报》的历程,它不仅是一段办报史,更是一部用油墨浸初心、鲜血书忠诚的战地史诗。它真实记录了晋绥军民浴血抗战的瞬间,更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奠定了“真实性”“人民性”的重要原则。这份精神遗产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如果说《抗战日报》的创办,是党在抗战后方举起的“笔杆子”,那么1936年3月,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壮举,便是以“枪杆子”为全国抗战开辟道路的先锋。
在刘志丹东渡黄河纪念馆内,72岁的温路家村原老支书讲解员尚庆华深情地给记者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大家真切懂得,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老一代革命者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我们既要将这份厚重的红色基因牢牢传承给后代,更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尚庆华说道。
时光流转,如今的贺家川镇充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聚焦民生、文化、教育、旅游等资源,打造“四位一体”红色旅游小镇。积极开展红色遗址保护修复工作,努力将贺家川镇建成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我镇对3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已建成并开放神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贾家沟支部展览馆)、神府苏维埃政府展览馆、杨家沟整风运动暨抗战日报社旧址、晋绥军区后方医院旧址陈列馆、八路军一二〇师河防司令部旧址5个红色革命纪念馆。”贺家川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杨延力介绍道。
贺家川镇以党建为纽带,创新推出“党建+红色研学”模式,精心开发红色主题研学路线,打造集教育、观光、体验于一身的红色文旅品牌。如今的贺家川镇,不仅让红色资源“活”了起来,更让红色文旅“火”了起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红色文旅深度融合,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熠熠生辉。
往/期/回/顾
编 辑:石 娜
责 编:贺小霞
监 制:王彩云
总监制:王 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