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蜿蜒,流经偃师岳滩与伊河交汇,一路向东进入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沿河行约12公里,便来到千年古隘黑石关。
立于河岸远眺,黑石山巍然屹立,陇海铁路黑石关大桥如长虹飞架。时光在这里交错,连接起历史与当下。
焦红卿是这片土地上的守望者。2002年4月,他来到黑石关火车站任副站长。后几经岗位变动,他于2023年5月重回故地任站长。他与这座大桥的缘分已延续20余载。
“这些年来,即便不在这个车站工作,休息时我也常来看看。每次站在这里,我都能感受到脚下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年过半百的焦红卿望着大桥说道。
焦红卿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怀有赤子深情。在他口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变得鲜活,黑石关的得名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先人劈山导洛、与自然抗争的壮举。
黑石关与铁路的缘分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由外国公司设计承建的黑石关大桥建成,该桥是中国最早的铁路桥之一。当第一列蒸汽机车喷着白烟驶过时,两岸百姓纷纷赶来,争睹这“钢铁巨龙”的风采。然而这座桥命运多舛:1909年洪灾中,桥墩被冲毁;军阀混战时期,桥体曾多次被毁;1941年为阻日军西进,大桥被拆除……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同年5月,巩县县城陷落。日军为打通铁路运输线,在黑石关设下据点,强征包括白发老人、未成年人在内的2000多名民夫日夜赶工,架设木桥。
转机发生在1944年10月。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命令三团连夜奔袭黑石关。10月12日夜,月色无光,河水汩汩。战士们臂扎白毛巾,趁夜色逼近敌人据点,经数小时激战,成功击溃日军,解救2000余名民夫。这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入巩后取得的首次较大战斗胜利,挫败了敌人的西进计划。
“小时候总听父辈讲,后来认真查阅史料后,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焦红卿说,“那晚之后,不少当地青年选择参军报国,这座桥成为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2000人大营救战后,黑石关大桥历经多次修复通车。1960年另建双线新桥。1978年老桥完成历史使命并于大约10年后实施爆破,仅存数个桥墩伫立河畔,如不朽丰碑。
“把耳朵贴上去,仿佛还能听到战争胜利的号角。”多年来,焦红卿守护铁路安全,春运暑运、防洪防汛、除雪打冰……无一日懈怠。每当闲暇时,他就会去老桥墩旁静静伫立,用手触摸斑驳的桥体。“这片英雄的土地,需要有人铭记。在这里,可以找到前行的力量。”
大桥不远处的黑石关火车站,是陇海线上仅有9名职工的四等小站,虽不办理客货业务,却守护着每天300多趟列车的运输安全。
焦红卿的默默坚守感染了许多人:始终确保安全、多次被评为安全标兵的副站长张明明;51岁仍坚持磨炼技能、5年内3次夺得段扳道员竞赛第一名的彭校政;在此坚守近30年的党员董国峰……
为让更多人了解黑石关铁路大桥的历史,在焦红卿的倡议下,车站职工组建了“爱路护路宣讲团”。焦红卿主动带队,定期走进当地中小学,讲述大桥的前世今生,让红色基因的传承跨越时空。
如今,巩义市政府修建的“黑石通津”瞭望塔矗立在洛河东岸,默默诉说着千年渡口的沧桑。
火车驶过黑石关
汽笛长鸣于洛河两岸
关于黑石关铁路大桥的故事
镌刻在钢轨上
流淌在洛水中
也铭记在铁路人的心里
作者:唐春莹(河南中原铁道旅游集团)
图片:任伟峰(洛阳车务段) 胡强(郑州集团) 赵宇鹏(洛阳工务段) 赵寅(洛阳机务段) 于洋(郑州车务段)
编辑:侯方怡
审核:唐哲
监制:茹董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