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日第18版截图
在山西省太原市近日落幕的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动画大片《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邀请影迷前往山西游览,影片中不少古建筑场景就取自这里。
“希望大家看完《浪浪山小妖怪》,愿意走进山西,去看看铁佛寺的造像、双林寺的韦陀,感受这里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於水说。
这一邀约折射出中国文创产业的新动向——借助先进科技,通过游戏、电影等富有吸引力且大众易于接触的媒介,让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的围墙,重焕生机。
“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走红,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科技与文旅融合,逐渐形成了由影视作品带动旅游的新风尚。”他表示。
据票务平台猫眼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浪浪山小妖怪》这部动画电影票房已飙升至近13亿元。这一成绩证明,历史不仅是研究的对象,更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既能推动艺术创新,也能带来商业成功。
《浪浪山小妖怪》打破了2016年《大鱼海棠》创下的5.73亿元票房纪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国产2D动画电影。
於水坦言,创作灵感源自他在家乡山西的童年记忆,这种充满个人情感的叙事方式,意外地成为推广当地文化的契机。
为打造独特的中国动画风格,於水及其团队走遍山西实地采风,将山西古建之美搬上银幕。就连影片中的“北张村”,也是取自他家乡的真实地名,并巧妙地融入了动画之中。
“我将大量的山西景点和古建元素融入影片,首先是情节需要,这些巧夺天工的古建能够为影片锦上添花。其次是因为我是山西太原人,对这些古建非常有感情。”於水说。
动画讲述了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猩猩怪四只小妖,为求长生假扮唐僧师徒,保护村民不受邪恶势力欺压的故事。
在山西文博会主会场举办的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活动中,作为嘉宾亮相的於水认为,科技的作用不是掩盖传统,而是为其赋能。
“数字技术从不是二维动画的‘对立面’,而是让它‘提质增效’的工具。”
在科技的助力下,影片中精心绘制的古建成为强大的“引力场”,让观众迫切想要一睹实景原型。其蕴含的东方美学,更让年轻人产生了走进山西的向往。於水表示,一切的核心是打造优质作品:只有观众真正喜欢这部动画,它才能产生后续的联动效应。
这一理念与本届文博会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不谋而合。文博会上,“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获评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10大典型案例之一。花木兰数字人由大同日报传媒集团与中华书局古联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
山西大同是木兰传说的重要研究地,如今当地已将这位古代巾帼英雄带入数字时代。当地联合北京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家,为数字人木兰设计了戎装、女装及古今融合装等形象,确保每一处细节既符合历史背景又不失文化本真。
自今年1月发布以来,数字人木兰已成为文化使者亮相各类活动,对外展示大同的历史风貌。数字人木兰项目与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共同证明,山西正通过多元化的科技手段加速推进文化复兴。
“打造木兰IP,不仅是在传播城市形象,更在助力培育“文化+科技+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木兰工作室主理人郝雨在文博会论坛上表示。
“展望未来,木兰的故事将不断延续。她将继续扮演好推介官的形象,担当好中国文化符号。打造木兰短剧、木兰动画、开展沉浸式研学、推出《木兰与大同》系列图书。”郝雨补充说。
本届山西文博会于8月21日至25日举办,是山西省级重点文化展会,旨在搭建平台,探讨现代叙事方式与科技如何为文化遗产赋能。自2013年举办以来,本届文博会规模创下历届之最,吸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全球36个国家的近2000家企业参展。
尼泊尔参展商Bijaya Dawadi对此次参展感到十分满意:“我带来了一种传统乐器颂钵和纯天然矿物制作的唐卡,很受观众的喜爱。希望能促进两国更多的文化交流。”
国内参展商也在此找到了充满活力的展示平台。“我们参加过好几届文博会了,带来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山西长治一家陶瓷企业经理袁晓欢说,“今年我们吸引了不少采购商,销量非常可观。”
据文博会主办方介绍,本届展会展览面积达7万平方米,共推出228个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820亿元。为期五天的展会共接待观众48.9万人次。
对于参观者而言,本届文博会是一场科技与传统共生的旅程。首次亮相的“文创山西”主题展区,以山西独特地貌为空间框架,融入永乐宫壁画配色,将古建元素重构,让人眼前一亮。
参观者李玥对展示的古建格外感兴趣:“因为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热映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现在古建就特别火。这些模型能让人清晰看到建筑结构,和现场看有不一样的感觉,特别好。”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记者 朱兴鑫 王茜|马静波 孙浩 赵云卓 刘育萱 成柔嘉 吕佩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