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大型实景情景剧《隆里六百年》在黔东南州锦屏县隆里古城首次试演。该剧以隆里古城600年屯堡变迁为蓝本,“千户大人”庄重巡城,“豆腐西施”热闹叫卖,年轻绣娘捻线飞针,全是当地村民对家乡历史的理解。
这部没有专业演员参与的实景剧,以其原生态的乡音乡情,让观众从“看客”转变为“亲历者”,而村民们则成为家乡文化的“代言人”,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古城的历史故事。与此类似的转变正在贵州各地悄然发生。
在距离榕江县城30余分钟车程的大利侗寨,村民杨秀梅对于乡村的变化感触尤为深刻。“变化是在这十年间悄然发生的,‘村超’大火,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大利侗寨,他们不再满足于拍照,而是好奇追问村寨的历史文化,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游客的关注激发了村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如今,杨秀梅已成为寨中一名地接导游,主动为游客讲述村寨的故事。
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侗寨。吴德昌 摄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村字号”IP——桐梓“村晚”,也成为当地一张文化新名片。没有明星大腕,没有专业团队,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将农村生活搬上舞台。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演出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数百万观众线上围观。
“我特别喜欢唱歌,‘村晚’让我们老百姓有了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上过2次“村晚”舞台的杨浪浪,话语里满是激动。说的都是身边事,唱的都是心里话,这些接地气的舞台既成为村民展示的场所,也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传播的窗口。
桐梓村晚火热登场。罗星汉 摄
“村BA”“村超”“村T”“村晚”等由群众自主创造的“村字号”IP正在贵州乡村不断涌现,彰显着乡村群众从文化旁观者到文化创造者和主导者的身份转变。
为支持这一转变,贵州各地兴办“农民艺校”及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将其作为培育文化土壤的重要载体。去年,黔西南州文化馆在兴义市万峰林边的乐立村挂牌“农民艺校”,通过培训教授村民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的舞蹈、歌曲、绘画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坐唱等技艺。
八音坐唱表演现场。李燕林 摄
“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黔西南州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晓莉介绍,现在的乐立村经常组织联谊活动,邀请游客一起跳舞、唱歌,共同学习民族乐器,提升参与感和体验感。截至目前,“农民艺校”已开展培训120余场,培训村民超2500人次,组建起15支文艺队伍。
这类基层文化培育项目正在全省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据统计,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文化馆、各市(州)文化馆承办的2025年全省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近400场,服务群众近80万人次,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文化服务网络,激活了公共文化的“毛细血管”,为农民成为文化主角提供了坚实支撑。
彝族火把节演出。李华 摄
长期关注文化旅游产业的学者焦海艳在其论文中提出,“乡村文化具有主体性,村民是乡村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想要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必须保证村民在乡村文化保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文化主体的回归,不仅体现在传承方式的创新上,更表现在文化自信的重建中。在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彝族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恢复传统火把节的完整仪式流程;在黔东南州,苗绣手工艺人成立合作社,共同研究传统纹样的现代应用;在侗寨,侗族大歌传承人持续尝试将古老歌谣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
鼓楼里的歌声再次响起,舞台上的灯光照亮笑脸。这一次,乡村群众为自己而唱,为自己而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珊珊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