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南宁正值初秋,金风送爽。
来自泰国大众传播机构的副总裁瓦查林结束广西行,与朋友们深情道别,她说:“七天的时间不足以探索广西的三个城市,但这次旅行肯定在我们东盟与中国之间建立了更牢固的联系,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广西认识的所有可爱的朋友们,当我们说再见时,我希望我们很快能再次见面……”她的话语中带着不舍,更充满对未来的期待。这一刻,标志着为期一周的“共享新机遇 携手向未来——2025境外媒体看广西”采访活动圆满收官。
境外媒体采访团成员分别来自东盟各国和欧洲、非洲国家。图为在广西国际传播中心参访现场。
来自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近30位主流媒体记者和海外网络达人,从8月24日至8月30日,先后在崇左、南宁、柳州三个城市采访,他们触摸历史的脉络,体验创新的脉动,感受合作的温度,共同见证了一个活力奔涌、开放包容的广西。七天的行程虽短,却丰富而紧凑,让境外媒体代表看到了一个立体、真实、充满活力的广西。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合作与创新在此融合。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启航。
合作成果创新模式
从历史走向现实,合作的篇章正在广西与东盟之间加速书写。位于中越边境的崇左,是此次境外媒体采访团的首站。这座城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枢纽。它既是中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中国糖都”,也是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所在地,游客只需一票,即可在合作区内穿梭于中越两国之间,欣赏德天瀑布与板约瀑布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感受喀斯特地貌与田园风光的和谐共生。
为期一周的“2025境外媒体看广西采访活动”在崇左启动。
“在这里,既是旅行,也是回家。”泰国曼谷时报记者、泰国记者协会前主席孟孔(MONGKOL BANGPRAPA)在参访与泰国合资的企业,和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等地后连连赞叹,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范例。在企业产品陈列室,记者们看到了出口至自己国家的商品,眼前一亮,倍感亲切。“这些都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优质产品”,许多人纷纷举起相机,与“家乡货”合影。
在中泰合资企业展厅,记者们看到出口到自己国家的产品倍感亲切。
这家崇左与泰国合资企业的创新模式和成效更是令人振奋:合作超过30年,如今已构建起“原料—加工—能源—教育”的循环产业链。2024/2025榨季,该企业产糖105万吨,支付蔗款42亿元,带动超10万户蔗农增收。同时,企业投资21亿元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利用甘蔗渣发电,年供电量达1.5亿千瓦时,并积极探索“越南种蔗+崇左制糖”的跨境农业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
采访中,记者们还了解到这家合资糖企目前正联合中国与东盟国家院校共建多个职业教育学院,推动跨国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教育合作是另一大亮点。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媒体团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丰硕成果。作为中老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已为东盟国家培训了大量铁路技术人才。“我们为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量身定制了四十多个关键岗位的培训计划,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中文的复合型人才。”学院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校已累计为马东铁项目培养270余名本土员工,并与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合作共建“工匠学院”、轨道交通培训中心等平台,实现从技术输出到标准共建的跨越。
从一根甘蔗到一条铁路,从一粒白糖到一套标准,广西与东盟的合作正朝着更加系统化、深度化的方向迈进。这些扎实而创新的实践,不仅回应了东盟国家的发展需求,更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的生动注脚。
重温历史凝聚共识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与多个东盟国家建交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一特殊历史时刻,境外媒体团走进广西,不仅是一场现实考察,更是一次对共同记忆的追溯与致敬。在柳州市军事博物园,美国飞虎队遗址静立其间。山体内的机库、陈列的千余件抗战文物,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80多年前,这里曾经战火纷飞。最繁忙时,每5分钟就有一架飞虎队的战机起降在柳州旧机场。”柳州军博园讲解员韦琳慧介绍,当时柳州共招募5万名百姓参与到机场的建设工作中。当硝烟散尽,美国飞虎队佳话代代相传。
缅甸未来新闻社副社长苏米亚在飞虎队旧址采访时,用影像记录当年的史料图片。
在阳光下,一个重达数吨的石碾引人瞩目。它似乎在默默地道出那段历史画面:80年前的机场,柳州民众曾肩扛手推着它,用它压平跑道,确保飞虎队战斗机在机场成功起飞作战。老挝《万象时报》记者张金权在这个重达数吨的石碾前驻足良久,感慨道:“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段军民并肩作战的日子和艰难,更是感受到了今天和平稳定的可贵。”“战争非常的残酷,所以我们都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来自英国的网络达人苏菲道出众人的心声。来自新加坡《时代财智》的资深记者张明亮表示,新马地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仍显不足,“我有责任把这些故事带回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曾共同战斗。”
智慧赋能联接未来
如果说历史是根基,合作是路径,那么创新则是引领未来的关键力量。此次采访活动中,人工智能与智慧应用成为境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也从另一个维度展现了中国—东盟合作的新前景。在南宁,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在打造集算力支撑、场景测试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重点推动智慧口岸、跨境物流、多语种翻译等应用在东盟国家的落地。一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大赛,吸引了众多青年开发者与科技企业参与,展现出区域数字合作的蓬勃活力。走进柳州工业基地,智能制造的图景更加清晰。在柳工集团的智能制造中心,“地、空、网”三位一体的智能系统高效协同,每五分钟便有一台装载机下线。记者们直呼“科技感十足!”在上汽通用五菱,记者了解到该企业以印尼为基地,推行“印马泰一体化”战略,其新能源汽车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超过37%,销量突破4万辆,成为中国智造“走出去”的成功样本。
在友谊关智慧口岸,尽管采访当日大雨如注,却并未减弱媒体代表的热情。作为中国首个智慧边境口岸,这里已实现24小时无人化通关,货物日均进口量提升3至4倍,通关时间从一周缩短至三天。越南、泰国、老挝等国的记者围绕智能系统的运作机制、数据共享及跨境协作模式踊跃提问,希望将“广西经验”带回本国。智慧口岸与智能工厂,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中国广西与东盟国家共建数字丝路、共享创新红利的重要桥梁。“我们该如何合作?怎样才能共享智能技术红利?”面对记者在采访中聚焦的话题,也正是广西与东盟未来合作的重要方向——从产能合作转向创新协同,从传统贸易升级为数字共生。
8月27日,在广西国际传播中心,一场“中国—东盟媒体人对话AI时代”活动在热烈的交流中进行。此次对话会是境外媒体看广西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媒体资深媒体人和学界专家代表围绕人工智能主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AI+媒体如何创新发展。在百年变局与时代变革的交汇点上,广西的实践充分表明:真正的合作,是互尊互信、互惠互利的合作;真正的未来,是携手共创、同心共享的未来。
在对话会上,来自泰国的大众传播机构、缅甸未来新闻社分别和广西国际传播中心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广西正以开放之姿、创新之力,与东盟各国携手,迈向共享机遇、共赢未来的新时代。泰国大众传播机构副总裁瓦查林说:“我们通过合作,今后将建立更牢固的联系。”缅甸未来新闻社副社长苏米亚(SU MYAT MON)说,这片土地,曾见证烽火岁月军民同心,也正书写着和平年代的共赢故事。共享新机遇,携手向未来——这不仅是本次采访活动的主题,更是区域合作永恒的方向。
记者: 毛梓林 覃显钧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