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介休市区喧闹的街巷,拐进一片居民区,眼前的景象骤然切换——没有高楼的遮挡,没有车流的轰鸣,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静静矗立,灰瓦上的琉璃构件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在市井深处的介休城隍庙。它不像名山大川旁的古寺那样引人注目,却在居民楼的环绕中,守着一份独有的静谧,将数百年的历史与建筑智慧,悄悄藏进飞檐斗拱与琉璃瓦当里。
自驾前来是探访这里最便捷的方式,公交的不便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也恰好为城隍庙保留了更多宁静。无需购买门票,推开门便能走进这座免费开放的古建宝库,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半,它始终以敞开的姿态,等待着懂它的人前来。若只是匆匆浏览,半个时辰便能走完;可若想细细品味木构的精巧、琉璃的璀璨,一个时辰的时光也未必足够,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古人的匠心,稍不留意便会错过惊喜。
关于介休城隍庙的始建年代,早已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没有任何史料能清晰追溯它最初的模样。幸运的是,现存的碑文为我们留下了关键线索——大殿应为明代重建,此后的明清两朝,又历经了多次重修。一次次的修缮,没有让它失去原本的风骨,反而像一位老者,在时光的打磨中,沉淀出更厚重的韵味。如今我们看到的城隍庙,既有明代建筑的雄浑大气,又融入了后世营造的精巧细节,在总体布局上规模宏大、形制完整,每一处空间都透着章法,疏朗中带着威严,让人刚踏入便心生敬畏。
沿着中轴线从南向北走,仿佛穿越一条时光隧道,影壁、山门、仪门、戏台、献殿、正殿、后寝殿依次排开,三进院落层层递进,每一处都有独特的景致。一进院的两侧是东西影壁与东西配房,正面的戏台格外显眼,戏台两侧立着钟鼓楼与东西耳房,钟鼓早已不在,可那挺拔的楼体,仍能让人想象出昔日晨钟暮鼓的庄严;二进院的献殿与大殿并肩而立,东西耳殿、东西配殿对称分布,规整中透着大气;三进院的后寝殿则多了几分静谧,东西耳殿与厢房环绕,像是为这座城隍庙筑起了一道温柔的屏障。这样的格局,既符合传统礼制,又融入了地方特色,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古人对空间布局的精妙把控。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遍布庙内的琉璃构件。这些琉璃大多是明代遗物,在介休境内已属罕见,无论是脊瓦、吻兽鸱尾,还是仙人走兽、楼阁宝瓶,每一件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色釉饱满浓郁,黄色的明快、绿色的鲜活、蓝色的深邃,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鲜亮如新;造型更是栩栩如生,吻兽怒目圆睁,仿佛要守护整座庙宇;仙人衣袂飘飘,似要乘风而去;走兽姿态各异,或蹲或立,灵动逼真。轻轻抚摸那些琉璃瓦当,能感受到表面的细腻光滑,那是岁月打磨的痕迹,也是古代工匠高超技艺的证明。这些琉璃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古人的祈福与信仰,让整座城隍庙在威严中多了几分灵动与精致。
乐楼是城隍庙内的另一处精华,建在1.35米高的砖砌台基上,站在台下仰望,便能感受到它的挺拔。面宽五间、进深四椽的规制,搭配单檐卷棚硬山顶,显得简洁大气,而黄、绿、蓝三色琉璃装饰的脊刹、吻兽与瓦当,又为它增添了几分华丽。最巧妙的是乐楼的抱厦设计——向外带有三间歇山顶抱厦,向内则有一间歇山顶抱厦作为舞台,一内一外,既拓展了空间,又让造型更富变化。斗拱采用三踩单昂的形制,虽不如正殿斗拱繁复,却也规整精巧,每一个“斗”与“拱”的拼接都严丝合缝。更难得的是,乐楼与钟鼓楼采用窑楼结合的设计,将当地特色建筑手法融入其中,古朴典雅中透着独特的巧思,堪称介休地方建筑的精品。站在乐楼前,仿佛能听到昔日的丝竹之声,看到台上演员的翩跹舞姿,那热闹的场景,似乎从未走远。
正殿无疑是城隍庙的核心,作为明代重建的建筑,它处处透着明代建筑的精髓。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的体量,搭配四面出廊与重檐歇山顶,显得格外雄伟。黄绿色的琉璃脊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灰瓦形成鲜明对比,让整座大殿更显庄重。上檐斗拱采用七踩三昂的形制,下檐为五踩双昂,层层叠叠的斗拱像一排排精巧的齿轮,既承载着屋顶的重量,又起到了极佳的装饰效果。走近细看,殿内的柱、枋与斗拱等构件虽纤细却精致,没有过多繁复的雕刻,却透着明代建筑特有的秀美。副阶周匝的设计让大殿虚实相映,廊厦深邃,用木丰硕,站在廊下,能感受到殿体的高大宏阔,仿佛能与数百年前的工匠隔空对话。
大殿内部空间高耸,没有过多的陈设,只有带有斑驳彩绘的梁架静静矗立。那些彩绘虽已褪色,模糊的图案却仍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绚丽——缠枝莲纹蜿蜒缠绕,云纹轻盈飘逸,简单却不失精致。采光条件虽有限,阳光只能透过窗棂洒进零星的光斑,可偌大的空间却没有丝毫压抑之感,反而透着一种宁静与肃穆。乐楼的内部亦是如此,舒展的大进深设计,让空间显得格外开阔,即使站在角落,也能清晰感受到建筑的通透。正殿两侧的门与东西垛殿连为一体,更添宏阔大气之感,让人忍不住感叹,这便是明代建筑的魅力,无需过多修饰,仅凭形制与结构,便能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势。
庙内现存的10通重修碑,是解读城隍庙历史的重要密码。明弘治八年(1495年)、明隆庆六年(1572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每一块石碑上的字迹,都记录着城隍庙的过往。有的石碑详细记载了重修时的捐资者与工匠姓名,有的则描述了当时城隍庙的规模与盛况,虽历经风雨侵蚀,部分字迹已模糊难辨,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对古建的珍视与守护。站在碑前,轻轻拂去碑上的尘埃,仿佛能看到古人焚香立碑的场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将对城隍庙的情感与记忆,永远定格在石头上,流传至今。
离开时,夕阳正斜照在城隍庙的琉璃瓦上,为整座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边。居民楼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古寺的宁静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幅独特的市井古建图。介休城隍庙,这座隐于市井的国保单位,没有显赫的名声,却用明代的琉璃、精巧的木构、规整的格局,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它不像那些热门景点那样人潮涌动,却恰好保留了古建最本真的模样,等待着每一个愿意放慢脚步的人,来读懂它的美,读懂它背后的历史与匠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