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的路
从北京出发时,我知道要去一个叫扎尕那的地方,藏语意思是“石匣子”。
车子沿着白龙江溯流而上,海拔在不知不觉中升高。江水在脚下奔腾,发出低沉的吟唱,仿佛在诉说着从雪山一路走来的故事。我注意到路边的植被在发生变化:从河谷里的杨树——它们的叶片在微风中轻颤,闪烁着银绿色的光泽,到山坡上的松树杉树——笔直挺拔,如同大地伸向天空的手指,再到更高处稀疏的灌丛——它们紧贴着岩石,用顽强诠释着生命的执着。
司机师傅告诉我们,这一带既不是纯粹的农区,也不是纯粹的牧区。透过车窗,我看见远山如黛,层峦叠嶂间云雾缭绕,偶尔有雄鹰在峰顶盘旋,翅膀划过天际时带起一道优美的弧线。
“扎尕那的人什么都做一点,”他说,“种地,放牧,采药材,现在还接待游客。”
这让我对即将看到的景象有了一些心理准备。这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而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空间——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舞了千年的舞台。
第一道石门
车子转过一个弯,前方出现了一道奇特的地质结构。两座石峰夹道而立,形成一个天然的门洞。阳光从门洞的另一端倾泻而入,在岩壁上投下金色的光斑,仿佛有神明在那里点亮了一盏巨大的明灯。司机师傅减慢车速,让我们仔细观察。
路边的岩石,质地坚硬,颜色灰白中透着淡淡的青,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每一层都像是时间的年轮。苔藓在石缝间顽强地生长,为这古老的石壁披上了绿色的丝绒外衣。偶有山花从岩隙中探出头来,紫色的小花瓣在风中摇曳,为这庄严的石门增添了一抹温柔的色彩。
这些应该是沉积岩,可能是石灰岩。想到这些石头曾经在海底沉积了千万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然后被地壳运动抬升到现在的位置,我对眼前的景观有了不同的理解。
这不只是一道门,而是地球历史的见证——一部用石头写就的史诗。
扎尕那的秘密
穿过三道石门后,眼前突然开阔起来。一个被群山环抱的盆地展现在面前,如同打开了一个珍藏千年的宝盒。四个村庄——代巴、业日、达日、东哇——沿着山坡分布,房屋错落有致,青瓦白墙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在午后的阳光中显得格外温馨。
最引人注目的是半山腰的拉桑寺,金顶在阳光下发出柔和而神圣的光芒,宛如一颗镶嵌在翠绿丝绒上的明珠。寺庙周围的经幡在微风中轻舞,红、黄、蓝、白、绿五色飘扬,为这片圣洁的土地增添了虔诚的色彩。
司机师傅在观景台停车,我们下车仔细观察这个“石匣子”的内部结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野花的清香,还有淡淡的酥油茶的香味从村庄飘来。远处传来牧铃的清脆声响,伴随着牧童悠扬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
从地理位置看,这确实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周围的石峰如巨人的臂膀,将这片土地温柔地拥在怀中,不仅挡住了寒风,也形成了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小气候。晨雾如轻纱般在山间飘荡,云朵时而遮住山峰,时而露出峰顶,变幻莫测的光影为这片土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我注意到不同村庄的位置选择很有讲究:代巴村在最高处,周围是无边的草场,适合放牧,从那里传来阵阵牛铃声,仿佛是大地的心跳;业日村在中间位置,农牧皆宜,田园与牧场交替分布,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达日村靠近河流,清澈的溪水从村中穿过,水声潺潺,农业条件最好;东哇村围绕寺院分布,应该是文化中心,那里香火缭绕,钟声悠扬。
这种布局不可能是偶然的,而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每一块土地都被赋予了最合适的用途,每一个村庄都在这个大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业日村
我们在业日村住宿。村里新建了几家客栈,融合了传统藏式建筑的精髓和现代的舒适,硬件设施还不错。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藏族男子,皮肤被高原的阳光和风雨雕刻得深沉,但眼神温和明亮,普通话说得很流利。
客栈的院子里种着格桑花,粉红色的花瓣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娇艳。墙角堆放着整齐的牛粪饼,这是高原上珍贵的燃料。屋檐下悬挂着风马旗,在晚风中轻柔地飘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诵读着古老的经文。
“以前这里很少有外人来,”他一边给我办理入住手续一边说,“那时候我们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
“现在每年夏天都有不少游客,”他继续道,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孩子们上学不愁了,可以学到外面的知识,但他们还是会回来的,因为这里有最美的家园。生活更好了!”
拜访藏族人家
下午,我们在村里随意走动。村中小径由青石板铺成,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两旁是低矮的石墙,墙头长着嫩绿的青草。路过一户人家时,听见院子里传出说话声,还有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一个五十多岁的藏族妇女正在门口择菜,她穿着传统的藏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银色的头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见我们几个陌生人,友善地点点头,脸上绽放出如高原阳光般温暖的笑容。
“哪里来的?”她用不太流利但很亲切的汉语问我。
“北京。”
“北京远吗?”她的眼中流露出好奇和向往。
“不太远的,坐飞机两个多小时。”
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仿佛在想象那个遥远的城市,然后热情地邀请我们进院子坐坐。
这是一个典型的藏式院落,主房是木石结构,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彩绘虽经岁月洗礼但依然鲜艳。院子里种着向日葵,金黄的花盘正对着阳光,显得生机勃勃。墙根下堆放着整齐的柴火,散发着松木特有的清香。一只花猫懒洋洋地趴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偶尔睁开琥珀色的眼睛看看我们,然后继续享受它的午后时光。
女主人给我端来酥油茶,茶香中夹杂着酥油的醇厚和茶叶的清香,温热的茶碗在手中传递着高原人民的温情。又拿出一些青稞饼,表面金黄,散发着谷物的天然香甜。我学着她的样子品尝,味道很纯正,有着大地的朴素和真实。
“这青稞是自己种的吗?”我问。
“当然,”她有些自豪,眼神中透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我们家的地在河边,土很肥,种出来的青稞特别香甜。”
她指着远处的田地,那里确实是一片黑土地,在夕阳的照射下呈现出丰腴的光泽。微风吹过,青稞苗轻摆,如绿色的波浪在田野上起伏。对她来说,这些土地不只是生产资料,更是世代传承的根基——是祖先的血汗,是子孙的希望,是与天地相连的纽带。
仙女滩的发现
第二天上午,我们前往仙女滩。山路蜿蜒,两旁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阳光透过树冠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清新得让人忍不住深深呼吸。这是一片海拔约三千米的高山草甸,面积不算太大,但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如同大自然精心编织的一块绚烂地毯。
草甸上有大片的绿草,柔软如丝绒,踩上去有种说不出的舒适感。点缀着各种颜色的野花——紫色的龙胆花如小小的钟铃,黄色的金莲花像散落的金币,白色的雪莲纯洁如雪,粉色的格桑花娇艳如少女的脸庞。偶有小松鼠在草丛中穿梭,为这片静谧的草甸增添了生动的音符。
更重要的是,这些植物明显是自然生长的,而不是人工栽种的。它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合适的土壤中扎根,在合适的季节开花,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生态系统。
坐在草地上,我试图理解这片草甸的价值。远山如屏风般围绕着这片草甸,云朵在头顶慢慢飘过,投下移动的阴影。微风轻抚,带来花草的清香和远处雪山的凉意。从经济角度看,它可能不值多少钱。但从生态角度看,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些植物的根系深深扎在土里,如无数双手紧握着大地,防止水土流失;它们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生命的能量,产生清新的氧气;它们死后腐烂,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滋养着下一代的生命。
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而且已经运行了不知多少年——它见证了冰川的消融,经历了气候的变迁,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美丽。
拉桑寺里的时间
下午,我们到拉桑寺。这座寺庙的确切建造年代我不清楚,但从建筑风格看,应该有相当的历史了。寺庙依山而建,红墙金顶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神圣。
拾级而上,石阶被无数朝拜者的脚步磨得光滑。寺庙不大,但维护得很好。大殿里点着数百盏酥油灯,光芒虽微弱但温暖,在金色的佛像和精美的唐卡前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酥油和藏香的味道,还有木材的古朴气息,这些气味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安详的氛围。我们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僧人,他身着紫红色的袈裟,眼神清澈如山间的清泉。
“村民们平时会来吗?”我问。
“会的,”他说,声音轻柔而虔诚,“特别是老人们,每天清晨都会来转经,手中摇着经筒,口中念着经文,一圈一圈地围绕着寺庙行走,这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地上,形成美丽的图案。经文的吟诵声在大殿里回荡,仿佛从远古传来的天籁。几百年来,这里的钟声、经声、灯火,一直没有断绝。这种传承的力量显得格外珍贵——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信仰与希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提供着一种永恒的慰藉。
站在寺庙的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扎尕那。四个村庄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宁静,房屋在金色的阳光中呈现出温暖的色调,炊烟开始从各家各户升起,如丝如缕地飘向天空。远山被夕阳染成了紫红色,云朵在天边堆积如棉,整个世界仿佛被浸泡在蜜糖般的光芒中。这种景象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傍晚时分,那种安详的、有节奏的生活——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
水的秘密
在达日村村子北面的山坡上有好几个小泉眼,清水从石缝中渗出,发出叮咚的声响,如天然的音乐。泉水在岩石上形成了天然的小瀑布,水花飞溅,在阳光下闪烁着七彩的光芒。水流汇成小溪,弯弯曲曲地向山下流淌,两岸长着嫩绿的青草和小花,形成了一条美丽的绿色丝带。
我们捧起泉水尝了尝,甘甜清冽,如甘露入口,温度似乎比环境温度要低一些,带着雪山的清凉和大地的甘醇。水质清澈见底,甚至能看到水底细小的沙石和摇摆的水草。
一个当地人说,这些泉水一年四季不断流,冬天也不结冰,即使在最严寒的季节,这里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我想这应该与地下水循环有关:高山上的雪水渗入地下,在岩层中经过漫长的过滤和净化,吸取了矿物质和大地的精华,然后在低处重新涌出,为这片土地带来生命的甘露。
这种稳定的水源供应,解释了为什么扎尕那能够同时支撑农业和牧业。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滋养着青稞和牧草,也滋养着这里人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颜色的秘密
扎尕那最打动我的,是它颜色的层次感——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画笔,在这片土地上绘制的一幅立体画卷。
八月底的高原,不同海拔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同音乐中的和声,层次分明而又和谐统一。河谷里的青稞已经开始泛黄,在微风中摇摆如金色的海浪;山腰的草甸还是深深浅浅的绿,从嫩绿到墨绿,从青绿到黄绿,变化无穷;更高处的灌丛开始变红,火红、橙红、暗红相互交织,如同大地燃烧的火焰;最高的地方有积雪的白,纯洁如处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种色彩变化不是人为设计的,而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植物王国的自然交响曲。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变化,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时间进入不同的生长阶段。结果就是这种立体的、层次分明的色彩组合,每一个层次都有其深刻的生态意义。
站在观景台上,我数了数能看到的颜色:至少有十几种不同层次的绿,几种不同的黄——从柠檬黄到金黄,从鹅黄到橙黄,还有红、褐、白、灰等等。天空的蓝也在变化,从深蓝到浅蓝,从湛蓝到天蓝,云朵的白也有层次,从纯白到乳白,从银白到灰白。这种丰富性,来源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每一种颜色都是生命的表达,每一个层次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夕阳西下时,整个扎尕那被染成了金红色,山峰如火炬般燃烧,云朵如绸缎般飘逸,溪水如镜子般反射着天空的色彩。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这里被称为“仙境”——不是因为它不真实,而是因为它太美,美得像是神话中才会有的地方。
但它确实存在,在这里生活了千年的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爱护,让这个“石匣子”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堂。
摄影手记
今日镜头记录了扎尕那石城的天然门洞、四村错落的田园诗意、拉桑寺的金顶辉煌、仙女滩的高山花海,更有那些层次分明的色彩变幻和光影流转。每一张照片都是与这片“石匣子”的深度对话,每一次快门都是与千年文明的心灵约定。镜头捕捉到了第一道石门的神秘光束,定格了青稞田金波荡漾的诗意瞬间,记录下了拉桑寺经幡飞舞的虔诚画面,珍藏了仙女滩野花绽放的绚烂时刻。但真正震撼的,是那些无法用相机记录的瞬间:石匣子内部晨雾如轻纱般的飘荡,泉眼中清水叮咚的天然音乐,村庄里炊烟袅袅的人间烟火,还有站在这片净土上时心灵被纯净美好洗涤的深刻体验。这些幽微而难得的感知,依靠语言文字方能传递,需要灵魂的触碰来深度理解,需要时光的流逝来反复品读。
来源:北京号
作者:梁慧芳-墨渊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