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市一回到波士顿,儿子就告诉我,他在网上找到一家华人旅行社,给我报了名,参加尼亚加拉大瀑布二日游。
虽然在国内时常走马观花,看过了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安徽休宁徽州大峡谷的天瀑,江西庐山的三叠泉瀑布,在国外游览了老挝琅勃拉邦的光西瀑布,但一听到这消息,心里还是蛮激动的。因为从很早起,就知道位于美国纽约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与南美洲的伊瓜苏大瀑布、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跨国瀑布。那种宏大的规模、那般雄伟的气势,那幅壮观的画面,让人看后心旌摇荡,震撼不已。
这是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的一大早,儿子开车把我送到昆西。不一会儿,姓陈的导游兼司机开着一辆面包车,接上我和一对黑人夫妻,再往唐人街驶去载客,坐满人就出发了。
不得不说,纽约州的地界真大。高速公路在起伏的山丘、莽莽的平原和古老的森林之间蜿蜒,从上午跑到下午,一路过去,赏不完头顶上的蓝天白云,看不够车窗外的如画风景。尽管路途有些遥远,竟一点也不觉得舟车劳顿之苦。
下午两三点时分,面包车穿过一座桥梁,导游指着左边一条奔腾向前的河流说,这就是尼亚加拉河。他又指着很远的地方一大片蒸腾弥漫的白色雾气告诉我们,那里就是尼亚加拉大瀑布。
美丽国纽约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界河尼亚加拉河,全长56公里,自伊利湖流入安大略湖。尼亚加拉河的河床,因地壳运动在美加边境断裂,出现高高的悬崖,充沛的水量和垂直的落差,便造就了跨国大瀑布的奇观。有意思的是,美加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了一个尼亚加拉瀑布城,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我们看到,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和加拿大国旗,跨过桥的中线就进入加拿大了,可惜我们没有枫叶国的签证,只能遗憾止步。

尼亚加拉大瀑布之美国瀑布
导游继续着:尼亚加拉大瀑布,由于尼亚加拉河被公羊岛和月亮岛阻隔,分成了几大块。形状如同马蹄的马蹄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是最大的,宽约790多米,落差约56至58米;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位于美国境内,其中美国瀑布宽约305米,落差约50.9米,新娘面纱瀑布宽约15米,落差约55米。
我们先抵达坐落于尼亚加拉河畔的酒店,稍事休息,然后再上车,来到尼亚加拉漩涡州立公园。
同属尼亚加拉峡谷一部分的公园,处在大瀑布下游。导游指着涌动的胶状碧波告诉我们,尼亚加拉大瀑布狂飙飞泻之后,突然改变方向,在这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漩涡。我们在观景台上往下看去,激流险滩中,尽是一个个椭圆形的深绿色涡盘和一汪汪深不见底的水潭,构成诡异奇幻的水面自然景观。
从漩涡公园一出去不远,我们就看到,灿烂的阳光下,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仿佛一大一小两片巨大的雪原或者说是抖动的巨幅白练,从空中倒挂下来,宛如不尽的银河之水猛地冲破了堤坝,又好似千军万马呼啸着从陡峭的山坡上奔突下来。发出的巨大雷鸣声撞击耳膜,溅起的无数水花晶莹剔透,而不断升起漫开的袅袅水雾,仿佛一团又一团薄如蝉翼的轻纱,在河面上轻盈地拂动,中间是一道弯曲的彩虹。
在一阵阵欢笑声中,我们一人披着一件雨衣,登上雾中少女号游船。游船在湍流中缓缓移动,向着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前行。巨大的水柱从天而降,在岩石上撞击出令人胆战的声响,千千万万颗水点朝着船身和人身肆意泼洒,引发一阵一阵的尖叫。北宋东坡先生笔下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活生生地横亘在我们的眼前。
游船越来越靠近马蹄瀑布的正下方,到处都是瓢泼大雨似的密密麻麻的水珠。在峡谷里的河面上仰头望去,从马蹄状的河床上垂挂下来的宽广厚重的水帘,翻江倒海般形成雷霆万钧之势,给人以山摇地动之感,白色的雾霭,就像火山爆发那样,不断地向着空中发力喷涌。转身看看,横跨着绚丽彩虹的四周,在水汽氤氲之中,仿若蓬莱仙境,美不胜收。
从游船上下来,晚餐后,我们来到观景台,欣赏马蹄瀑布。

尼亚加拉大瀑布之马蹄瀑布
但见夜色中的马蹄形水面显得光怪陆离,一片片或是一条条仿若彩缎的波涛汹涌翻滚,争先恐后地向着河床的断崖俯冲,峡谷里发出的声音惊天动地,溅起的遮天蔽日的雾气,在河畔多幢高大建筑物不同颜色灯光的映照上,或呈现白色,或呈现橙色,或呈现黄色,或呈现紫色,妙不可言。站在甲板上,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也想起了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狄更斯在他的《美国札记》中发出的感叹:我们走过瀑布地区的每个角落,从不同角度观赏瀑布。即使透纳在其全盛时期创作的最好的水彩画,也未能表现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灵,如此虚幻,而又如此辉煌的色彩。
第二天的主要行程,是游玩尼亚加拉大瀑布风之洞。被勇敢的探险者在1834年发现的这个天然洞穴,藏身于新娘面纱瀑布后面,高约40米,宽约30米,深约9米。
乘电梯下降到50多米深的峡谷谷底,领一件雨衣穿上,再沿着弯曲的游步道行进,就快要接近新娘面纱瀑布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景,看得我血脉偾张。从断崖上往下倾倒的滚滚洪流,一下子就把裤脚和鞋子浇得透湿,轰隆隆的巨响震耳欲聋,令人想起印第安语“尼亚加拉”的含义“雷神发怒时掉落人间的水”来。本来是可以直接去到瀑布的脚下,零距离感受飞流直下的狂野,万马奔腾的激越,再进到名副其实的水帘洞去一探究竟的,因为担心揣在裤兜里的护照被淋湿,于是只好“浅尝辄止”,见好就收,从原路返回。
一饱眼福之后,虽然很是流连忘返,但也只能恨时光太短。穿着湿漉漉的鞋子坐上面包车返回波士顿的路上,狄更斯满含深情写下的“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在我的脑海一再出现……
(写于2025年8月23日,南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