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界面新闻报道,9月3日晚,恩施大峡谷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2025年8月1日开始,公司在恩施大峡谷景区推行了VIP“优速通”试运行服务。该服务试运行以来,受到广大游客及网民高度关注,根据广大游客和网友的意见建议,公司决定即日起暂停VIP“优速通”服务。(9月4日 新京报官微)
仅仅试运行了33天,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就叫停了VIP“优速通”服务。可见游客并不买账。与商业主题乐园不同,自然景区本身就是不可复制的公共资源,任何过度商业化的“优速通”,都在改变景区体验的基底逻辑:风景不再属于所有人,而是属于愿意额外付费的人。
旅游的本质,是共享,而不是分层。景区属于公共资源,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开放和包容。排队,是一种“公平的麻烦”,大家同样等待,换来同样的风景;而“VIP通道”,则是一种“失衡的便利”,少数人节省了时间,却让大多数人体验更差。久而久之,这种差异化待遇会加剧游客的不满,破坏公共旅游的信任感。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景区依赖VIP通道获利,提升基础服务的动力就会被削弱。与其投资改善交通、扩建设施、优化秩序,不如推出一张价格不菲的“VIP票”,立竿见影。这样做,短期内账面数据亮丽,长期却透支了景区的口碑和可持续发展力。最终失去的,是所有游客的信任,景区赖以生存的口碑。
从更广层面看,这不仅是一个景区的个案。如果自然景区普遍走上“VIP化”的道路,旅游的普惠属性就会逐渐被侵蚀。谁能保证未来不会出现更多“收费插队”的细分项目?上山有“VIP通道”,下山有“VIP缆车”,甚至连观景台都有“VIP位置”。当自然景观被拆分成一次次标价的体验时,景区已经不再是风景,而是超市货架。
必须看到,所谓“VIP服务”,本质上是管理者放弃公共治理的懒政逻辑。他们深知游客的痛点,却不愿在根本上解决,只是将痛点变现。结果就是,大多数游客要么忍受长时间排队,要么花高价买“特权”,而景区管理者则坐享其成。这样的治理模式,不仅损害了游客体验,也背离了自然景区应有的公共责任。
真正的“VIP体验”,应该是人人可享的高质量服务。比如合理限流、错峰引导、设施扩容、智能化管理,这些措施才是解决排队顽疾的治本之策。它们或许不会立刻带来可观的票价溢出,却能换来游客口碑、市场长远回报。换句话说,能不能让每一位普通游客都感受到舒适顺畅,才是真正检验景区治理能力的标尺。
旅游本应是最具普惠性的美好体验,不该被“VIP化”切割。高价“VIP”不是高端,而是短视;不是服务升级,而是体验降级。景区要赢得未来,靠的不是在排队上做文章,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在同样的风景里,享受到同样的尊重。(孙维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