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头市固阳县境内有一条蜿蜒盘桓于大山和沟谷中的古老长城,这便是著名的秦长城,这条享誉中外的古长城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在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后依然屹立于此,实属不易,而秦长城遗址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部分就是在固阳县。做为在这里一张历史名片,当地有关部门在早以前就专门为秦长城打造了专属的旅游景区(康兔沟段),并积极宣传推广,使得每年四季都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去观赏领略古长城雄风。
但是来此观赏古长城的人们几乎都是去秦长城主景区,也就是固阳县金山镇康兔沟色腾山段,而在此地往三十多公里远的天盛成附近,同样有一长段保存更为完好,更为原始的秦长城遗址,却鲜为人知,也很少有人踏足于此,好在这里也打造了一座长城旅游景区,但是相对于主景区来说,这里则简易的多。这座景区的位置是在固阳县通往达茂旗百灵庙的S211国道路上,我之前路过此景区数次,但这段古长城还没有去过,所以这次打算实地走访一次。
2020年包头的冬天格外寒冷,降雪也比往年来的更早,闲不住的我并不想在家里呆着,所以准备在冬日里去固阳看看秦长城雪后的壮观景象,而天盛成秦长城段,是这次探寻走访的第一站。
天盛成秦长城旅游景区,来到这里才发现其实是一片开拓后的停车场
秦长城作为固阳县最著名的历史古迹,是这里大力打造宣传并且严加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址
(在这里看到一些专门介绍秦长城来龙去脉历史的展牌,内容丰富,值得学习。)
在来之前,我曾听说一部分人仅看到了眼前这座景区,但秦长城遗址却没看到,还得知要想看到这段长城的真容,得沿着山路走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途中没有任何路标指示,全靠自己摸索发现....但这些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困难,因为内心对探寻古迹的喜爱早已冲破了这些阻碍。
过了国道一路步行向东,便正式踏上了这次探寻古长城之旅。冬日里的大后山本来就很寒冷,再加上之前降雪后迎来了几次大降温,使得户外更加严寒,一阵阵干冷的烈风吹打在脸上,就像被刀割一样发疼,在这样糟糕恶劣的环境下艰难行走,我内心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
在不远处看到一座石雕,上边刻着“秦长城”几个红色醒目大字
石头背后刻着关于秦长城的历史简介
看到的第一块文保石碑,这块石碑在此树立年代已久,上边的字迹早已在风吹雨打下变得模糊不清,成了一座白色“无字碑”
文保碑后侧有一座半米高的“玛尼堆”,应该是现代人们所堆放的,在这里显的更有沧桑古老的仪式感。
果然,在这里沿着山路走了将近一公里,依然没有看到长城踪影(一公里虽然不算远,但在顶着烈风严寒,手机无信号,脚踩积雪,随时注意提防地上被雪覆盖的暗坑,防止崴脚,一路向上攀爬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也不算短)。内心顿时感到茫然无措,好在直觉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别着急,别多想,继续前进就是了。在走了数分钟后,第二座文保石碑出现在了眼前。
地上的积雪在阳光高照下并没有任何消融的意思,反而被冻的更加“磁实”
路遇第二块文保石碑,也是新立此地不久的一块
石碑上醒目的标志着固阳秦长城—天盛成段,秦长城历史地位之高,早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根据史料记载:秦长城是在公元前214年秦朝为防御北方匈奴民族始筑,西汉时期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长城东起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坝根底村北部的大青山南麓,沿阴山山脉西行,经武川县出大青山,穿越固阳县中部的色腾山,乌拉特前旗得查石太山和乌拉特中旗的罕乌拉山,西部端点在小狼山西麓石兰计山口。土筑长城墙体于地表呈现土垄状,石筑长城遗址保存较好,基宽3—5米,墙体外壁高5米左右,沿线建筑有烽燧、障城及部都尉城。长城沿山而建,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固阳县境内全长约96公里,是中国早期长城的代表性段落,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地上一片白雪皑皑,山上的野草一多半也被白雪覆盖
长城界桩
继续向上攀行,风越来越大,地上的雪也越来越厚,踩在积雪上不时会有积雪灌入雪中,必须及时清理防止冻伤
雪上脚印是牲口之前留下的,看来在我来此之前,这里在下雪后还没有人来过。
在经过了一长段较为艰难跋涉的行走后,这段神秘而古老的长城总算是看到了,此时此刻我压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向天空大吼了一声。
来到长城遗址前,看到这个牌子,上边字迹仔细辨识为——禁止攀爬长城
这里的长城很明显是用一块块接近于方形的石块堆垒而成的石筑长城
一路向上攀登,回头望去拍摄已走过的小段长城
秦长城在当年修筑的时候有一个很显著得特点,就是因地取材,在康兔狗段的秦长城,虽然也是石筑长城,但是在那里几乎都是用黑褐色的厚石片堆筑,而在这里的长城则使用灰白色石块堆垒而成,尽管都属于秦长城范畴,但石质则完全不同,看来不同的山体出产不同种类的石头,而我发现在着周围的山坡上,散落的都是这种修筑长城的石块。
在墙体中经常会看到长出的这种带刺杂草,感叹生命的坚强
这次的行走我选择在长城南侧行走,当然也只能在南侧行走,因为北侧就是临近山坡边缘了,尽管也能穿越,但是路窄雪厚,太过危险。在南侧行走的路上也遇到不少阻碍,经常踩空搬到,幸好一路下来小心谨慎,没有伤筋动骨。
长城北侧边坡
我踩的脚印
这种被积雪覆盖,且地上原本就起伏不平伴有碎石的土路最容易踩空崴脚
继续行走后来到一处缓坡,在南端空旷地取景拍摄
被石头严丝合缝堆垒而成的古长城,看上去是那么平整完好,要是不清楚这是长城的话,还以为是一座古城墙
随着不断向山顶行走,这段长城最壮观的一段也即将出现于眼前,只是此时此后我置身于此,呼吸着冰冷而又新鲜的空气,被一阵阵呼啸而过的狂风狠狠吹打着全身,想到在遥远的古代,修筑这道长城的劳工百姓是多么的艰难不易,面对着日复一日的苦寒气候,超负荷的劳作,还有那食不果腹的羸弱的身体,长城是修筑完了,同时也死去了大量的穷苦人民,我不知道在这道雄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下,流淌了多少鲜血,地下埋藏了多少白骨,只是知道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修筑这道伟大的军事防线的同时,也深深的埋下了加速秦朝暴政灭亡的导火线。
来到长城南端一处相对最高处,我抬手也仅能摸到一半(我站立莫高2.38米),这里的长城墙体高度足有三米开外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像秦始皇修筑的长城,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伟大工程。在当年秦国大一统后,统治者也早已注意到在帝国北部一个不断崛起强大的游牧部落—匈奴,而秦始皇也自知依靠秦国武力征服天下数十年,倘若再急于攻打匈奴,使得本来就被战火摧残的百姓士兵和国家土地变得会更为不堪,所以放眼长远,先由攻转守,派大将蒙恬挥兵三十万驻守塞北多年修筑长城,后来在这道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下,再由守转攻,成功打退了气焰嚣张的匈奴。
照片中这段蜿蜒盘桓的长城,我觉得是这段天盛成秦长城最为精华的一段,站在高坡处俯瞰这段长城,看到它依旧向东延伸下去,在这白雪皑皑和苍劲雄风的大环境下,不仅想起了著名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那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脑海中的浮想联翩回归到了现实,此时从我踏上走访这条长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虽然想继续向东沿着长城走下去,但由于天气过于寒冷,帽子也早已被汗水湿透,为了安全起见,就及时原路返回了。总之,通过实地走访了这段古老的秦长城,看到的触摸到的仅是一小段,但也让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收获颇多,同时也感叹到这段长城能保存的如此完好,除了得益于古代做工的坚实牢固外,还有就是在现在的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和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大力保护修筑下,这段古老稳固完整的长城才真正的出现在人们眼前,所以喜爱历史文化的我们要为他们对文物保护的努力和贡献点赞,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保护文物,同样也是人人有责的。
(图文创作于2020年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