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7日,值胜利日大阅兵之际,泸州市古蔺县“酱心古蔺 得意之城”旅游宣传片正式亮相天府广场·城市之心户外LED显示屏。天府广场·城市之心户外LED显示屏为面积约300㎡的180°弧形屏,位于成都市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域,为四川画报社旗下全媒体矩阵重要组成部分。
泸州市古蔺县地处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是南向出川重要通道。红色文化、绿色生态、金色酱酒“红绿金”三色资源在此交融共生,展现川黔交界美丽小城的别样风采。
红色铸魂
传承四渡赤水精神根脉
古蔺是中国工农红军入川第一县,四渡赤水得意之地,红色是古蔺最深沉的底色。1935年,中央红军在古蔺转战54天,太平渡、二郎滩等地见证了“四渡赤水”这一军事奇迹,八百余名古蔺儿女踊跃参军,军民鱼水情在此深深扎根。
当下,古蔺这片承载着四渡赤水荣光的土地,红色文化持续释放新动能,焕发出愈发鲜活的生命力——
守护红色根脉。全面摸排认定500余件革命文物、300余处遗址遗迹,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古蔺段)项目规划》等规划,打造太平渡口、白沙会议旧址等42个核心展示点,建成6个红色美丽村庄,让革命文物、遗址遗迹保留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塑造红色印象。古蔺用红色故事再现历史,制作《二郎滩开仓分盐》等微党课、拍摄《古蔺・1935》系列片、参与《追寻·四渡赤水在四川》现场踏勘和实景拍摄、编印《画说四渡赤水》等书籍、助力建成长征历史步道等 25 个重点项目,让红色故事走出史料、贴近群众。激活红色动能。古蔺借助独特的红色资源,新开发《四渡赤水与伟大长征精神》等5堂红色专题课,创作《四渡赤水在古蔺》手机漫画、太平红云折扇等红色文创产品。
绿色赋能
筑牢自然生态发展底色
古蔺坐拥丹霞与喀斯特两大地貌奇观,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宝库。
相关报道显示,典型丹霞地貌黄荆老林,作为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98%,负氧离子含量极高,集瀑布、林海、湖泊等景观于一体,既是“古蔺之肺”,更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此外,箭竹大黑洞、东新古郎洞等喀斯特景观,马嘶苗族乡万亩茶山、德耀镇“稻鱼共生”梯田、观文千鸟湖等自然绿色风光,共同绘就了古蔺的绿色画卷。
为守护这份绿色生态财富,古蔺坚定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赤水河流域拆除66座小水电站,破解水生生物洄游阻隔难题,让河水水质稳步提升;推进水源涵养和石漠化综合治理,800余名护林员栽种约600万株苗木,完成15万亩退化林修复,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治理成绩单。
金色富民
酿造酱酒产业发展荣光
古蔺县是酿造优质酱酒的“天选之地”。得益于赤水河流域独特的气候、土壤与微生物环境,古蔺成为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被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酱酒之乡”称号。
据介绍,茅溪、二郎、太平、永乐这四大组团是古蔺酱酒产业的底气所在。其中,茅溪承载新增产能、二郎打造高端基地、太平推进酒旅融合、永乐完善产业链配套。这种分区协同模式,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产区内部良性发展生态。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古蔺县优质酱酒产能达18万吨,规上酒企产值超265亿元。当地还推出窖池补贴、产业链扶持等政策,推动郎酒庄园、力酱庄园等特色酒旅项目建设,让游客在品鉴佳酿的同时,感受酱酒文化魅力,实现“酱酒+文旅”深度融合,让金色酱酒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文、图/任泓锦 王麒麟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