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历史文化考察·郭泰与黄叔度相会在“仁义井”可信吗?
离开“悟颖塔”继续前行,来到汝南县三桥镇仁义井村,见到传说中的“仁义井”。据说这口井有约2000年的历史,但关于它的来历却令人生疑。
网上出现很多关于这口“仁义井”是东汉郭泰造访黄宪(叔度)时,二人相会于这口井边的记载。
一说是见于《后汉书》,说郭泰曾千里迢迢到汝南郡寻访名士黄宪(字叔度)。相传郭泰在酷暑中于一口井边遇到游学归来的黄宪,二人相谈甚欢。因二人皆为当时公认的仁义名士,后人便将此井称为“仁义井”。
二说是《汝南县志》(或称《汝阳县志》)有记载,明万历年间,汝阳知县岳和声为表彰先贤故迹,曾“立叔度碑于郡城南十八里”。并且说清同治八年,知事温琛对“仁义井”的相关碑记进行了重修。
此外,“仁义井”的来历还有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版本,即与“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有关。
相传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人困马乏,其坐骑**马蹄蹬出泉眼**解其焦渴。刘秀登基后,感念此泉救命之恩,派人在此修井,并赐名“仁义井”。
还有,2023年至2024年初,汝南县三桥镇仁义井村入选河南省民政厅公布的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名单。其认定条件包括:地名沿用至今达1000年以上,且文化内涵丰富,有重要传承价值。
2020年至今,当地政府对“仁义井”古迹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和开发,包括重修井台、立碑记、建村史馆、仁义亭等,使其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
但是,翻检了相关历史文献,均不见“仁义井”的明确记载:
《后汉书·黄宪传》: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世说新语·德行》: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范晔与刘义庆是同时代人,文字大同小异,所据当同源。
后来《汝南县志》(《汝阳县志》)载,明万历年间,汝阳知县岳和声为“表彰先贤故迹,立叔度碑于郡城南十八里”。
至于“王莽撵刘秀”,更是无文字记录可考。
又问了AI老师,答案与检索结果相同,“仁义井”没有文献记录。
看来,这个“仁义井”大约就是后人根据郭泰见黄宪的史实,附会出来的传说文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