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5日电 夜幕初临,“箱”遇高平已是灯火流转、人声浮动,市民们早早寻得最佳观赏位置,等待着这夏夜的文化大餐。上党梆子《长平绣娘》选段如泣如诉,缠绵悱恻中尽显非遗神韵;《八音绕梁秧歌情》则鼓乐铿锵,激昂澎湃处直击观众心弦……
这仅是今夏山西晋城高平市文化大餐的一隅。一场场文化惠民、全民共享的消夏活动,正悄然将夜晚的“烟火气”转化为驱动发展的“生产力”。
高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三级联动,创新模式增动能
今夏,高平市创新构建“市统筹、镇组织、村主演”三级联动机制,精心打造“晚会+市集”模式,有效点燃群众热情,真正让文化“小活动”转化为惠及多方的大能量,绘制成一幅幅全域共振、多元场景交织的生动画卷。
“箱遇高平”以集装箱艺术街区为背景,国潮风手绘与高平方言的融合与碰撞,打造出兼具潮流与地方特色的演艺空间,各地特色美食让游客流连忘返,惬意非常;珐华田园融合自然野趣,田园风光和梦幻星空融为一体,晚会现场,特色摊位依次排开,游客们席地而坐,悠闲畅聊,欣赏节目。
而“村晚”更是别具风情,村子的古戏台上,口袋公园里,百年大槐树下,田间地头里,都化作“村晚”的舞台,棉花糖摊前围满了小朋友,没有绚丽的灯光和昂贵的音响,却有着最真实质朴的乡土情怀;“村BA”的赛场,是烟火与热爱交织的独特磁场,当暮色轻笼村头榕树,球场的灯光蓦然点亮,村民们扶老携幼蜂拥而至。
高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搭台,全民参与“燃”夏夜
60余场消夏晚会和“村晚”,以全民参与、多维互动为核心,打造了一场覆盖超百万人次的群众文化盛会。活动汇聚30余种艺术形式,吸引100余支本土团队、500余名返乡大学生及2000余名群众演员同台献艺。
传承与守护:铁佛寺守护者79岁的王改英,带着三代同堂登台,深情讲述跨越半个世纪的古建守护故事,良好家风与厚重文脉在舞台上交融。
非遗的新声:高平鼓书《听我圪喷会儿》韵味悠长,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唱腔激越,这些古老的非遗在高平夏夜焕发出新的光彩。
生活的演绎:小品《五个媳妇一个妈》以幽默诙谐的婆媳互动,妙趣展现优良家风传承;情景剧《半条棉被的故事》则用感人至深的红色记忆,唤醒深沉的家国情怀。这个夏天,高平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在全民共创共享中璀璨绽放。
这些家门口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成为书写高平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浓墨重彩之笔。
高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撬动经济,按需定制促消费
当缤纷活动遇上夏日凉爽夜晚,产生的不仅是精神的愉悦与视听的享受,更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活动现场,在观众入场、退场的必经之路上,设置餐饮、文创、农特产等摊位,推出“啤酒烧烤套餐”“非遗手作体验”等沉浸式消费体验。市民游客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还能惬意品尝美食、选购心仪商品,夏夜消费热情持续攀升。
据初步统计,消夏晚会、“村晚”“村BA”活动启动以来,市镇村三级活动覆盖群众164余万人次,带动增设摊位300余个,实现消费总收入1620余万元。文化活动的“高人气”有效转化为拉动消费的“强引擎”,为高平市的夏日经济注入了蓬勃动力,真正让如织的“观众流”变成了可喜的“现金流”。
今夏的高平,因文化的浸润而更显灵动,因活动的纷呈而愈加沸腾。“三级联动”的模式有效点燃了全民参与的热情,丰富多彩的活动润泽百姓生活,更成功将“烟火气”转化为驱动发展的“生产力”,展现出一个活力四射、魅力十足、幸福洋溢的新高平。(完)(高平市委宣传部供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