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能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在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交融及重要的行政地位。自隋代设循州总管府起,惠州长期为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代至清末均为府治所在,管辖范围涵盖今惠州、河源、汕尾等多地,是粤东地区重要的行政枢纽。
在这座这里留存大量历史遗迹,如始建于唐代的泗洲塔、宋代的东坡井与惠州西湖,见证了苏轼等文人在此的文化贡献;明代的惠州府城墙、文笔塔等建筑,彰显了府治的规制与格局。此外,惠州是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孕育了独特的民俗与方言。近代以来,这里还是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多元文化的叠加与长期的行政中心地位,共同奠定了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那么,你是否会好奇,惠州的府治在今天什么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珊姐姐在来惠州旅行的时候,专门来到惠州千年府治所在地,被许多游客忽略的打卡点:北门直街。
北门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年惠州府衙的所在地,具体位置在惠城区桥西片区的北边、东江南边。它的范围是:西边到北门直街二巷,东边抵滨江西路,南边接中山公园,北边达康帝国际酒店南侧,总面积约5.1公顷。这片街区里现有8条历史街巷,总长度大约848米。整体布局以北门直街为主要街道,其他街巷像鱼骨一样从主街延伸出来,脉络很清楚,传统的街巷格局保存得很完整。
作为府治所在地的北门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惠城区桥西片区北部、东江南岸,西起北门直街二巷,东至滨江西路,南起中山公园,北达康帝国际酒店南侧。面积约5.1公顷,现存历史街巷8条,总长约848米。整条街区以北门直街为主轴、其它街巷为辅线,呈鱼骨状,脉络清晰,传统格局完整。
在走进北门直街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里的历史:隋朝公元591年,朝廷在梌山(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设立了循州总管府,之后各个朝代的府衙大多都设在这里。公元917年南汉时期,梌山这边开始修筑府城的城墙,到了宋代,城墙已经建得比较完善了,北门直街也成了府城里的主要街道。公元1389年明朝洪武年间,惠州府城扩大了规模,把北门改名叫朝京门,北门直街直通朝京门,沿着北门直街和府背巷(现在叫公园后街)两边,慢慢形成了传统的居民区。
其实北门直街在明清时期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到了民国,因为它和北门大街离得很近,街坊们习惯把两条街合在一起叫“北门街”。根据《惠州桥西志》记载,北门直街是南北走向的,南边对着北门大楼,全长300米,宽4米。以前街上中间铺着三块大理石,两边铺砖;1983年改成了水泥路面,1968年曾改名叫解放街,1982年又改回了原来的名字。
走进北门直街,能看到一大片连在一起的老房子,还有不少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像明代的城墙、中山纪念堂、仲恺纪念碑、“天下为公”牌坊、望野亭、东征留下的遗址、桥子头那座明代牌坊、文笔塔、鼎臣亭、梌山书院的旧地址,以及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都在这儿——这座展示馆现在已经对外开放了。这些历史建筑和遗址分布得很集中,一看就知道它在惠州的历史上占着很特别的位置。
北门直街的魅力,不光因为它是惠州千年府衙的旧址,更因为这里一直是老百姓扎堆住的地方。如今街上还保留着一大片清末的老房子,老惠州的模样儿十足,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也还带着老辈传下来的味儿。老街的历史感和生活气融在一起,特别自然,这就是我爱上这儿、甚至特意住在中山公园附近西湖边的原因——就为了能早晚都来这儿转,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韵味。
清晨出门,先穿过“天下为公”牌坊进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前特别热闹,大妈们各玩各的,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跳广场舞,个个兴致勃勃。不远处的明代城墙上,望野亭周围更热闹:小孩子们追着跑,练拳的、打太极的各显身手。
出了公园逛北门直街,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街上人来人往,两旁的小摊儿一个挨一个,卖瓜果蔬菜的、摆日用百货的,应有尽有。街坊邻居凑在一起拉家常,满是烟火气。走着走着,说不定在哪个拐角一抬头,就能看见老房子屋檐下的古朴壁画,仿佛在邀你一起回溯时光。
等华灯初上,小巷里的“百龄苗屋”就飘出了香味。这家做东江菜的老店厨房里,锅碗瓢盆碰撞出欢快的声响,那是属于老街的晚餐序曲。
北门直街,这条陪着惠州古城一起长大的老街,就像一壶泡过几道的清茶。没有浓烈的冲劲儿,却有着绵长的余味,让人越品越觉得有味道,游客来到惠州,千万别错过这儿。
提醒:文中图片“珊姐姐爱旅行爱美食”实拍作品,版权所有,谢绝无偿使用,禁止未经授权转载使用,如需合作请私信沟通,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