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一则重磅消息震动文旅圈: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发布停止营业公告,宣告自10月1日起永久关闭。回溯2014年5月31日,它在前门大街正式开放,3000平方米的场馆内,众多栩栩如生的名人蜡像曾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成为热门打卡地。可如今却走到终点,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值得深入探究。
一、高昂运营成本,租约到期成“终止符”
前门大街作为北京极具商业价值的核心地段,租金之高令人咋舌。虽然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具体租金数额未公开,但参考同地段商业租金,每日每平方米租金在15 - 25元左右。按蜡像馆3000平方米的面积估算,仅场地租金每年就高达1600万 - 2700万元,这已然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除租金外,蜡像馆运营成本还涵盖蜡像制作与维护费用。每尊蜡像的制作成本约15 - 30万元,并且为保持蜡像逼真、新鲜,需定期维护更新,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员工工资、水电费等日常运营支出,每年总成本轻松突破3000万元。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游客数量下滑,门票收入减少,收支难以平衡。当租约到期,继续经营意味着持续亏损,于是闭馆成为无奈却又现实的选择。
二、集团战略收缩,资源聚焦优势项目
杜莎夫人蜡像馆隶属于默林娱乐集团。近年来,默林娱乐集团在全球市场呈现战略收缩态势,更倾向于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客流量大、商业价值高的核心城市和优质项目。
在中国,上海、香港和武汉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展现出不错的增长潜力,备受集团青睐。以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为例,凭借上海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客流稳定。而北京虽为首都,旅游市场却更侧重于故宫、颐和园等历史文化景点。前门大街周边也多是传统历史文化景区,蜡像馆这类偏娱乐性质的场馆与周边业态融合度欠佳,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对游客吸引力有限。关闭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可将资源整合到更具潜力的场馆,实现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运营效益。
三、内容更新滞后,明星IP吸引力大不如前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名人蜡像,也就是明星IP。但当下娱乐行业发展迅猛,新生代偶像和跨界网红不断涌现,消费者兴趣点变化如闪电般迅速。然而,蜡像馆在名人蜡像更新速度上却远远滞后。2023 - 2024年这一年间,仅新增三个大项,且多为传统领域名人。这使得蜡像馆内容与年轻消费者兴趣严重脱节,对追求新鲜潮流的年轻群体吸引力愈发微弱。
对年轻群体而言,他们渴望看到当下最热门明星的蜡像,而非一成不变的老面孔。当蜡像馆无法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便会逐渐被遗忘。比如一些流量明星的粉丝,若在蜡像馆看不到自己喜爱偶像的蜡像,或蜡像更新不及时,就很可能对蜡像馆兴致全无,转而投向能满足其追星需求的其他娱乐项目。
四、消费需求转变,沉浸式体验受追捧
如今,消费者的旅游和娱乐消费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单纯的静态观赏式旅游项目逐渐失宠,人们更热衷于具有互动性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剧本杀、VR体验馆等通过营造逼真场景,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其中,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因而备受大众热捧。
与之相比,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仍以静态观赏为主。虽说馆内也设置了一些合影、拍短视频等活动,但整体互动性不足,难以长时间留住游客。即便蜡像制作工艺精湛,可在缺乏互动体验的情况下,也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对深度体验和新奇感受的追求。游客在蜡像馆内停留时间短,体验感不够丰富,导致回头客稀少,不利于蜡像馆长期稳定运营。
五、市场竞争白热化,游客群体被分流
随着文旅市场蓬勃发展,各类新兴旅游项目和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北京作为热门旅游城市,景点、主题公园、文化场馆众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游客群体。
除新兴沉浸式体验项目外,一些其他类型展馆,如科技展馆、艺术展馆等,也凭借独特展示内容和互动方式吸引大量游客。以中国科学技术馆为例,通过丰富的科技展品和互动体验装置,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深受家长和学生群体喜爱。在这些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下,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吸引游客的难度大幅增加,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永久关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租约到期与品牌战略调整是直接导火索,而运营成本高、市场需求变化、竞争激烈等深层次问题才是长期影响其经营的关键。这一事件为文旅行业从业者敲响警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唯有紧跟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否则只能如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一般,在时代浪潮中黯然退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