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李 艳
很多家长希望通过旅行让孩子开阔眼界,但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偏离了这一初衷。原本期待满满的亲子旅行,最后变成了一场疲惫的打卡竞赛。其实,带娃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去过多少地方,而是“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若一味追求走马观花见世面,反而会让旅行变成负担。
走马观花的旅行会让整个家庭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多看点东西”,把行程排得像特种兵拉练:早上五点起床赶火车,上午逛博物馆,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就奔赴下一个景区,傍晚还要挤在人流中看夜景,直到深夜才能回到酒店。孩子的精力本就有限,在这种高强度的节奏里,很快就会从兴奋变成烦躁,要么哭闹不止,要么耍赖不肯走。家长既要拖着孩子赶进度,又要应付突发状况——火车晚点打乱计划,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湿行李,孩子突然发烧需要找医院……这些意外在紧张的行程里,会被放大成更大的焦虑。
更糟糕的是,这种任务式旅行会悄悄偷走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让本该轻松的游玩变得沉重。不少家长总觉得“出来一趟不能白来”,于是在旅途中不断给孩子加课:在古城墙下考历史年代,在博物馆里逼孩子记文物名称,甚至要求每天写一篇游记才能睡觉。当旅行变成一场无处不在的考试,孩子眼里的风景就会失去色彩——他们不会注意到夕阳如何给雪山镀上金边,不会好奇街边小贩如何揉出香喷喷的面团,只会担心自己记不住知识点而被家长批评。久而久之,不仅旅行变得索然无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会被慢慢消磨。
走马观花的旅行还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原本应该亲密的时光充满争吵。比如,一家人为了赶景点在烈日下暴走,因为一句无心的抱怨就可能引发家庭争执,最后谁都没心情看风景。其实,旅行中的小意外本是常态,但当所有人都处于“赶时间”的紧绷状态时,一点小事就可能点燃情绪。家长可能因为孩子拖延而发火,孩子可能因为家长催促而赌气,原本期待的温馨时刻,最后变成了互相指责。
那么,真正有效的带娃旅行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答案很简单:把节奏放慢,让心放宽,让旅行变成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不妨试试用游戏心态看待旅途——飞机延误了,就和孩子在机场玩“找不同”,看看谁先发现穿红色鞋子的人;排队太久了,就一起编故事,把前面的陌生人想象成童话里的角色;就算走错路也没关系,说不定能撞见一条开满鲜花的小巷。更重要的是,在旅途中多存储“积极的情绪碎片”,可以是傍晚在海边捡贝壳时,孩子突然说出的一句诗意的话;可以是爬山累了,一家人分吃一块巧克力时的甜蜜;甚至可以是遇到下雨,爸爸背着孩子跑向屋檐时的笑声。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会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心里,等到他们长大遇到困难时,这些温暖的记忆就会变成勇气的源泉。孩子长大后未必记得去过哪些景点,但一定会记得爸爸妈妈牵着他的手,在陌生的街头慢慢走的感觉。
带娃旅行的真谛,从来不是“打卡多少个5A级景区”,而是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当家长放下见世面的执念,不再纠结于“有没有学到东西”,而是陪着孩子慢慢走、细细看,才会发现:那些开怀的笑声,那些突如其来的小惊喜,那些手牵手走过的路,才是旅行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