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武鸣区灵马镇的黎圩,不管从地图上或者字面上看,黎圩应该是拥有完整的街道,更有村民前来赶集,来到黎圩之后有点大失所望,黎圩只不过是相对较大的自然村,黎圩只不过是个地名。广西地名带有圩的地方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至于黎圩这个地方带有圩这个字,想来黎圩这个地方历史上一定有深厚的历史故事。
黎圩是武鸣区灵马镇义龙村辖下的自然村,也就是所谓的黎圩屯,这里生活有将近600多口人,主要以李、曾、黄三姓为主,其中李姓村民最多。黎圩屯尽管拥有600多口人,但黎圩屯只有一个生产队,比起很多村一个屯有几个生产队相比,黎圩屯的三姓村民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大团结或许说不上,但至少邻里之间极少有冲突关系,大伙都能和睦共处。
黎圩是地图上标出来的地名,而村口挂牌黎圩屯,也足以证明黎圩这个地方得到官方认可,但有点想不通的是黎圩村民的门牌写的是力圩屯。黎圩、力圩,黎和力汉字声调不一样,不过方言的发音乡试,莫非是统计地方名字时将黎改为力,毕竟那时候官方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有限,黎字写起来比较繁琐,用相对较简单的力来替代黎也不是不可能。
黎圩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按广西取名的习惯来看,黎圩就是黎姓村民开圩而起名黎圩,不过在黎圩跟村民聊天得知黎圩屯内只有李、曾、黄三姓,并没有黎姓,不是黎姓村民开圩为何起名黎圩,起这地名是不是感到有些意外。黎圩屯李姓占有大部分,有没有可能黎圩起初地名叫李圩,因某种原因将李圩更名为黎圩。
翻查武鸣县历史,史上并没有李圩,倒是查找武缘县历史时有个李圩,这个李圩就是后来划归隆山县,也就是现在马山县林圩镇的合理村。合理村是村的名字,合理村村委驻地在李圩,李圩之前是个乡,撤乡并镇时并入林圩镇。武缘县时期的黎圩极有可能叫李姓,按当时县内的乡镇不能重名的规则,现在灵马镇的黎姓应该是避免重名才将李圩用同音字更改为黎圩。
黎姓的起始和地名更改的来龙去脉算是理清楚了,不过黎圩后来为何被取消,这又是个历史问题。民国初期,黎圩是武鸣县36个街圩之一,当时的黎圩还保留有赶集,不过在民国中期,武鸣县统计街圩时黎圩就没有出现,黎圩撤销赶集的时间应该在民国20年代,也就是1930年左右。黎圩被撤销,是因为国民政府对街圩进行调整,小圩并入大圩,相邻近的则合并。
黎圩比较靠近楞麻圩(灵马圩),而楞麻圩规模比较大,而且交通方便,发展潜力极大,倒是黎圩位置较偏,发展潜力不大,最后只能被楞麻圩兼并。黎圩并入楞麻圩后没有人来黎圩赶集,最后黎姓走向冷清,直至最后取消赶集。黎圩被取消后地方豪绅曾想过挽救黎圩,倾尽所有打造新的黎圩,希望黎圩能够再次走向繁荣。
地方豪绅为黎圩再次走向繁荣而花巨资在离黎圩4公里外的伏龙购买土地兴建街铺,民国28年新黎圩正式开圩。新黎圩位于武鸣县走那马、都安县的要道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加上附近村民图新鲜都喜欢来新黎圩赶集。地方豪绅为避开跟楞麻圩竞争,新黎圩的地址选在离楞麻圩较远的伏龙外还将圩日跟楞麻圩错开,新黎圩则再次迎来繁荣。
解放后行政区域迎来大调整,再次进行小圩并大圩,黎圩再次被并入由楞麻圩,不过此时的楞麻已经更名为灵马。50年代中期新黎圩从灵马乡剥离出来设乡,新黎圩驻地伏龙,原本叫伏龙乡,后来伏龙跟几个村合并起名那龙村,新设立的乡则叫那龙乡。60年代武鸣至周鹿公路改道,街圩则搬迁到公路边,新黎圩则降为新黎圩屯,黎圩终究还是个屯。
黎圩不赶圩,听起来是不是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不过现实就是如此。黎圩曾经繁荣过,曾经热闹过,后来因某些原因而取消,最后变得冷清。繁华的都市、繁荣的街圩跟黎圩一丁点关系都没有,或许这就是地方偏僻,交通不便而引起。换个话说黎姓起初就在现在的那龙村,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新黎圩不比灵马差,但历史原因又不得不将黎圩打回原形。如今的黎圩就是一个屯,回归宁静或许才是黎圩最后的归宿。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