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五一”首日,筹备近两年的文县《白马盛典》在白马河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外围的城关镇刘家咀村启幕。作为陇南首部大型室外情景剧,它填补了当地文旅室外演出空白,成为长假旅游亮点。而我因深度参与前期筹备,得以见证这场文化盛宴的诞生。
与《白马盛典》的渊源始于2023年6月。当时我随单位赴西安招商,行至宝鸡却接紧急通知:一家演艺企业将赴陇南考察实景项目,需我局对接。我们当即折返,接上考察团队后踏访礼县、宕昌、文县多地。陪同选点时我了解到,项目落子文县白马河,既因白马文化全国独特、民族特色浓郁,也因毗邻九寨沟,具备客流与区位优势。
此后,我多次到项目现场督促进度,也参与了五一前的试演及 6 月 23 日陪同省厅领导与北京专家的观演。这部剧由打造过《敦煌盛典》《贺兰盛典》的新疆吐鲁番欢乐盛典文化演艺公司制作,该公司“盛典系列”口碑效益双优。北京专家评价称,《白马盛典》在场面、衔接、内容与主题上,不逊于全国同类优秀演出,这份认可让我倍感欣慰。
《白马盛典》以白马人民间传说为蓝本,是一部实景音乐剧。它用回忆叙事,讲述青蛙阿尼嘎萨为报恩,在神树庇佑下化人形,追求白马首领之女杰玛的故事。阿尼嘎萨历经权利、生死、情欲考验,决战黑灵时中蛊变回青蛙,却于烈火中重生,深刻诠释“真爱永恒”的主题。
此前我看过《又见敦煌》《宋城千古情》等实景演艺,但《白马盛典》凭借更超前的理念、先进的技巧与精彩的手段,独具魅力。从个人视角,其亮点有四:
一是鲜明的文化主题。白马人解放初期定名为藏族,却在语言、信仰、服饰、习俗上与古代氐族契合,虽无文字却文化璀璨。语言上,白马语属汉藏语系独立分支,群众多通汉、藏语,村寨内用白马语,且多有汉族学名(杨姓居多,疑与仇池杨氏相关);服饰上,沙嘎帽是标志,帽檐波折、插锦鸡颈羽或雄鸡尾羽,羽毛象征吉祥、承载对自然的敬畏;信仰上,“万物有灵” 贯穿始终;习俗上,冬月至正月 “农闲婚礼” 非双日不办,祈福仪式中火把如星河汇聚成篝火,国家级非遗 “池哥昼” 更以面具舞蹈展现文化厚重。
二是宏大的演出场景。360度旋转观众席周围,等距分布六个不同景致的舞台。每演完一幕(序幕加四幕正剧),观众席随之旋转,实现“幕换景移”。整剧动用近 200 名演职人员,搭配融入神树、竹林、廊桥等白马神话元素的背景,视觉冲击强烈,让观众仿若置身白马秘境。
三是生动的故事情节。剧情围绕白马人英雄史诗《阿尼嘎萨》,既讲阿尼嘎萨战黑灵、护族人的传奇,也展白马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正义、勇敢、爱的主题自然流露。
四是精致的人物刻画。阿尼嘎萨的“蛙形蜕变—浴血护族 —圣火飞天”,传递“牺牲奉献”;杰玛的“神树促连理—素手解劫愁”,诠释忠贞爱情;黑灵象征灾祸,其与阿尼嘎萨的对抗隐喻白马人抗争史。池哥昼舞者、神树精灵等角色也鲜活传神。
我非演艺专业人士,以上仅是观演感悟。但作为参与者与文旅人,我深知这部剧是白马文化 “活态传承” 的载体。愿更多人走进文县,亲身体验这场盛宴,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
——2025年8月6日下午5时于初稿于武都,9月1日上午修改
作者简介
刘学文,男,汉族,1967年1月生,甘肃省天水地区礼县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礼县县委办公室、陇南地委秘书处、陇南市委办公室、陇南市委督查室工作。现任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爱好文学、书法,工作之余写作散文60余篇、诗词120多首。作品先后在陇南日报、《陇南文学》、陇南市文联微信公众号、甘肃日报、飞天文艺“作家在线”、每日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今日头条”等报刊和平台发表。
作者简介
刘学文,男,汉族,1967年1月生,甘肃省天水地区礼县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礼县县委办公室、陇南地委秘书处、陇南市委办公室、陇南市委督查室工作。现任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爱好文学、书法,工作之余写作散文60余篇、诗词120多首。作品先后在陇南日报、《陇南文学》、陇南市文联微信公众号、甘肃日报、飞天文艺“作家在线”、每日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今日头条”等报刊和平台发表。
- END -
(来源 陇南文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