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潘怡羽 谷武民 实习生 裴晴
一口悬垂在200年皂荚树上的锈钟,曾在日寇扫荡的生死关头撕裂太行山的寂静;树下的石板路,浸染过前线抬下的伤员热血,成为临时战地医院的无声见证。
这里,是鹤壁地区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淇滨区大河涧乡毛连洞村。走进这座太行深处的小村,推开吱呀作响的“将帅之门”,传奇特工刺杀日本天皇外甥的惊险过往、八路军战士接力十里挑水救活旱田的鱼水深情,乃至孔子采风编撰《诗经》的古老足迹,竟在一条隐秘的豫北地下交通线上奇妙交织。
毛连洞,不仅是一部凝固的抗战史诗,更是一条通往烽火岁月的时空隧道。
鹤壁首块抗日根据地,古树见证生死钟声与伤员救治盛夏,牟山黛青色的轮廓在云间隐约浮动,当车子驶离柏油路,大河报“寻镇中原”探访团一行步上小路前行,青石垒基、土砖砌墙、青瓦覆顶的古朴民居群落逐渐在视野中清晰起来——太行山怀抱中的毛连洞村,就这样以它被时光浸染的骨骼,沉默地迎向我们。
初踏入村,脚下的石板路被无数脚步磨得温润发亮,两旁是历经风雨的院落。村中心广场上,汉白玉雕琢的毛主席像巍然矗立。绕过塑像,是一整面石雕的文化墙,无声讲述着血火交织的岁月:军民合力运粮的臂膀绷紧,母亲送儿参军时的泪眼朦胧,交通员在暗夜中疾行的身影,硝烟弥漫的激烈战斗……每一道刻痕都沉重如石。
广场北侧的小道上,一株古老的皂荚树遒劲伸展,其上飘着祈福的红绸带。讲解员任丽霏伸手轻抚树干上触目惊心的空洞伤痕:“虫子啃空了心,可它硬是挺了过来。”更引人驻足的是那悬垂于粗枝上的钟——锈迹斑斑,已喑哑多年。任丽霏抬手敲响悬钟:“抗战时日寇来扫荡,放哨的村民会紧急敲钟,钟声就是全村人的命。一响起来,男女老少都会踏着树后这条石阶往深山里跑……”她轻叹一声,余音里仿佛仍有当年惊惶的钟鸣在石壁间碰撞震荡。
就在这棵树龄超200年的皂荚树下,历史的血肉曾沉重落地。战斗惨烈异常,伤员被抬离汤阴前线,辗转至此进行临时救治。“那时树下悬满带血的绷带,石板路上的血水渗进土里……救活的伤员重返战场,牺牲的重伤员则被就地安葬。”讲解员的声音沉下来,脚下的石阶仿佛还沁着多年前未曾褪去的暗红。
抗战烽火里,物资汇聚、政权扎根、将帅往来的红色热土沿着村间小道前行,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攻陷汤阴县城,国民党县党部被迫迁徙,6月,中共党员闻允志、魏十篇帮助国民党党部成员重新组织县党部,建立县保安队。7月,汤阴县抗日政府成立,军事上成立汤阴县国民抗日自卫团,先在大河涧村东边的石尚山上马王爷庙内办公,后移至毛连洞村,为抗日筹集物资。
1943年7月,中共汤阴县委会和汤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汤阴县大队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等直接关怀下,于毛连洞村成立。
据悉,抗战时期,毛连洞村作为红色政权所在地,成为交通线上的重要交通站。1942年8月,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部去太行,在毛连洞村歇脚后顺利抵达根据地;1944年5月,中共冀鲁豫军区副司令杨勇、山东分局书记舒同等在当地交通员护送下,从林县来到毛连洞村,再经多地安全到达冀鲁豫沙区办事处。这些历史事件,让毛连洞村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沿着皂荚树北延的中轴线深入,一块“红色交通站旧址”的木牌撞入眼帘。推开吱呀作响的厚重大门,仿佛推开了1938年的烽烟——院中不仅有两匹战马扬蹄欲奔的铜像,还有一名八路军战士警惕守卫的铜像,瞬间将人拉回那个危机四伏却又热血贲张的年代。
讲解员抚过门框:“村里开明士绅杨福田先生捐出了这处祖宅。那年月,陈赓、王新亭、韩先楚这些赫赫有名的将帅都曾跨过这道门槛,所以人称此为‘将帅之门’。”
从武装起义到学堂弦歌,多维度抗战记忆在此交织走进毗邻的院落,时光的尘埃似乎凝固在每一件旧物上。警卫装备室的墙上,只见白纸黑字书写的“抗战救国”大字依然刚劲有力;机要处里,磨损的桌椅、沉寂的座钟、老式暖水瓶和手摇电话无声诉说当年险境中的密电往来。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讲解员在“统战联络处”的牌子前站定,声音高昂。1938年,闻允志、魏十篇等共产党人就在这简陋斗室中运筹帷幄,最终成功策动了河北民军王长江部三个团起义,极大壮大了太行抗日武装。
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是1943年7月7日抗战六周年的纪念大会。讲解员的声音在院落里回荡,仿佛带回了当年的慷慨激昂:“县长杨羽高唱《国共合作进行曲》,痛驳谣言,高扬统一战线大旗!杨福田先生更以乡贤身份振臂疾呼:‘民族危难,唯团结能胜!’那一日,毛连洞的山谷里回荡的不仅是歌声,更是要坚持抗敌到底的吼声。”
村子的东北角,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仿佛传来早年间的朗朗读书声,那里是抗战学校旧址。下半截山石垒砌,上半段青砖到顶,格局朴素而坚固。步入教室,其内长条木凳、简陋黑板依旧,图书室里各种泛黄卷边的课本、图书静静躺在架上。讲解员吟诵起当年的校歌,语调铿锵:“汤阴沦陷寇氛张,校址设置牟山旁……势灭顽敌驱豺狼,千秋万岁中华长。”
歌声穿透时空,让那个弦歌不辍、武备不弛的烽火学堂跃然眼前。这座由杨福田捐资兴学、亲自担任校长的学校,日后不仅发展成为汤阴师范,更成为安阳师范学院红色基因的起点——简陋校舍中孕育的,是知识救国的信念星火。
斑驳木门的三重纪事:孔圣足迹、地下交通线与特工传奇沿着村里的石阶向村后走去,一座半掩的斑驳木门映入眼帘。门后,一条小径蜿蜒通向山下,仿佛是一条时光隧道,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
“出了这个门,就是著名的豫北地下交通线。”讲解员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谁能想到,眼前这条看似普通的小路,竟有着如此非凡的历史。当年,孔子就沿着这条路登上牟山。他在这一带居住期间,采集民风,搜集民歌,编纂《诗经》,为《周易》作序,也正因如此,牟山奠定了历史文化名山的基础。此后,这条路被后世不断行走,逐渐形成了一条古栈道。
“而这条古栈道,在1938年又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陈赓、王新亭他们下太行山提供了交通路线。”讲解员的话让我心头一震,仿佛看到了当年战士们沿着这条崎岖山路,坚定而匆忙地行进身影。此刻,我脚下的这条路,正是当年八路军下太行山的路啊!
踏上台阶,讲解员的话题转到了电影《1942》上。“电影讲述的是河南遭遇大灾,民不聊生,人们舍弃家园逃荒而去。”讲解员说,1943年,八路军来到毛连洞村,发现这里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他们从山西、林县运来种子,帮老百姓种上。讲解员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那段黑暗岁月中的希望。然而,新的难题又出现了,怎么挑水浇地呢?当时离这最近的水源有十里地,这可怎么办?
“全团1000 多名战士借来扁担、水桶,借来水瓢,在沿线采取了接力挑水的方式运水。”这条陡峭山路,当年是一条流动的生命渠!百姓们看到这一幕,无不动容。
而在毛连洞村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位传奇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特工牛子龙。讲解员兴奋地说道:“这个牛子龙把日本天皇的外甥给杀掉了,当时在河南的日本特高课官员听到他的名字,都闻风丧胆。”牛子龙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如今,毛连洞村静静伫立,往昔的烽火硝烟已化作岁月长河中的粼粼波光。那些刻在石墙、留在旧物、印在人们心中的红色记忆,却如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温中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