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木市马镇镇葛富村,一座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纪念馆静静矗立,意义非凡。这座纪念馆的诞生,源于葛富村村民的自发行动。他们自筹资金,将当年八路军第 120 师新 358 旅后勤指挥所旧址精心整修,打造为 “358 旅抗日纪念馆”,并将其确立为本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在乡土间代代相传。2015年,神木市民政局对纪念馆进行部分调整优化,并正式将其更名为 “神府革命纪念馆葛富分馆”,进一步明确其历史定位,也让这段革命历史的呈现更具系统性与规范性。
村民齐心:自发建成抗战纪念馆
神木市党史办原主任、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焦拖义回忆道:“葛富村的村民们满腔热忱自发建立这座抗日纪念馆。大家积极投身义务劳动,不计报酬,还踊跃捐款捐物。四处搜集革命文物,并把自己家里保存的文物,无偿地捐献给纪念馆。此举受到政府的重视,民政局在村里选址修建两层楼房,充实馆内内容,将其改造升级为神府革命纪念馆葛富分馆。”
馆内陈列:见证往昔抗战岁月
走进纪念馆,时光仿佛在此定格。馆内陈列着一件件承载着烽火岁月的实物:当年部队用过的织布机、纺线车静静伫立,带着磨损痕迹的桌子与被子留存着先辈的温度,就连一枚小小的手榴弹碎片,都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激烈抗争。墙壁之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葛富村在抗战时期的峥嵘故事,将那段热血历史清晰铺展在眼前。村民郭斌则回忆起这段往事,语气中满是自豪:“我们村当年全力支援抗日,村里的两个渡口不分昼夜有人坚守,一直承担着运送伤病员和战略物资的重要任务。” 作为八路军第 120师的主力旅之一,新358旅在抗战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938 年,为粉碎日军越过黄河侵犯陕甘宁边区的企图,中国共产党部署黄河防线,成立河防司令部。葛富村因三面环山,不易遭敌机轰炸,时任旅长的彭绍辉率新358旅将后勤部驻扎于此,使其成为前线物资供应与后方支援保障的重要枢纽。
郭斌则介绍:“358旅后勤部进驻葛富后,修建了被服厂、兵工厂,配备的铁厂,还有粮库、盐库,还修了一个操场,有几百人,他们每天上操,进行军事化训练。”
将军风范:深入群众 鱼水情深
纪念馆内珍藏着彭绍辉将军当年生活与战斗时用过的百余件实物,从生活用品到征战物件,都带着岁月印记,诉说其革命历程。同时,馆中陈列多幅珍贵照片,记录他抗战期间工作、生活场景。这些实物与影像相互印证,还原了他的革命岁月,直观展现出一代革命家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绩,让参观者感受先辈的初心与担当。
焦拖义介绍说:“在葛富村驻扎着新358旅的很多机关,所以彭绍辉经常来这里。他不仅检查部队的工作情况,而且很关心当地群众的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他还让医疗所的医生给当地患病的群众诊治。”
此外,彭绍辉将军积极动员群众参加生产,种棉织布,在村里办起了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制作了大量服装,有力地支援了晋绥抗战。
“彭绍辉将军是个有心人,他坚持记日记,现在留下两本日记有几十万字,其中能看到他在葛富、马镇活动的一些情况。”焦拖义补充道。
传承荣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抗战时,葛富村男女老少齐心协力支援部队、保卫家国,或参与物资运输,或投身后方生产,诠释“保家卫国”信念。时光流转,硝烟散尽,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如今村民自发筹建纪念馆,这既是缅怀先烈、回望浴血岁月,更是为了让红色故事流传,希望以此教育群众与青少年铭记历史、不忘来路,在先辈精神感召下发愤图强,融入爱国拥军传统,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依旧炽热。
往/期/回/顾
编 辑:贺小霞
监 制:王彩云
总监制:王 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