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那雪山,那骄子
杨 玺(昆明市)
一
金沙江沿着轿子雪山和牯牛山、雪岭等高山峡谷蜿蜒流淌,奔腾不息。
被称为滇中第一高峰的轿子雪山,据雪山脚下村民说,因山顶终年积雪酷似万花丛中的花轿而得名。
悬挂在雪岭下面的冰瀑是牯牛山上最独特最壮观的风景线,每年冬季,牯牛山北面的大峡谷中便形成千余米长、百余米宽的巨大冰瀑带,气势磅礴。
站在雪岭远远望去,牯牛山角峰如林、刃脊纵横,峡谷深切、崖壁陡峭。主峰由3个依次高低又彼此相连的尖峰组成,3个尖峰如3把尖刀,排兵布阵,天时地利,所向披靡。
历史总有某种巧合。思绪良久,这不正如当年从东川、禄劝等金沙江沿岸连夜奔袭渡江的那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吗?
二
在红军眼里,金沙江既是天堑,更是天机。
1935年4月28日,中央红军进入昆明市寻甸县,前后5天经过现在的9个乡镇(街道)146个村庄;1936年4月4日,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寻甸县,前后7天经过10个乡镇246个村庄。
红军渡江北上的传奇,两次从昆明到金沙江沿岸打开突破口。第一次,“十万火急”渡江令从鲁口哨发出,在柯渡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周密部署;第二次,六甲阻击战为红军调整战略部署、随后横扫滇西从丽江石鼓渡江赢得了“时”、创造了“势”。红军决定北上这个总基调,不仅解决了整个队伍思想上的“桥和船”,同时也解决了行动上的“桥和船”。
“4月28日晚,红军在鲁口哨作出渡江后在川西建立‘苏区’的重大战略。4月29日凌晨,中革军委发布十万火急的《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也改变了这个小山村的命运。”如今,走进四周青山环绕的七星镇鲁口哨村,高大醒目的中央红军“4·29”渡江令发布遗址纪念碑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巍然耸立于金沙江岸,令观者心绪难平,当呼啸而来的风从耳旁吹过,仿佛当年红军渡江时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如电影般渐次鲜活起来。昔日冷清的小山村,因为承载了这段故事,已脱胎换骨为今天有历史记忆、乡愁承载的精神坐标。
红军每天在山里灵活机动“打转转”,实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先遣队佯攻昆明,实则掩护大部队迅速渡江。可以说,红军长征的每一步都是政治智慧与军事智慧碰撞出的火花与考量。文献记载了毛泽东当年发表的意见,“遵义会议后,我军大胆穿插,机动作战,把蒋介石的尾追部队甩在侧后,取得了北渡金沙江的有利时机;云南境内的地形条件,不像湖南、贵州有良好的山区可以利用,我军不宜在昆明东北平川地带同敌人进行大的战斗;我军应趁沿江敌军空虚、尾追敌人距我尚有三四天行程,迅速抢渡金沙江,以争取先机。”
历史与现实证明,红军每一步都是把握历史主动,将人类命运作为头等大事来排兵布阵。1935年4月30日,红一军团从嵩明、杨林分左、中、右三路向西挺进,一部到达柯渡与军委纵队会合。红三军团从寻甸县城出发,经麦冲、海头、柯渡后抵达鸡街、古城一带宿营。军委纵队进入柯渡坝子,军委总部住在何家院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在此办公;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在杨家楼房里办公。夜幕下,一盏盏油灯将夜空划亮,趁着夜色摆兵布阵、数次推演,如星星之火,在苍茫的大地上燎原。
一路争取民心、赢得支持,是红军制胜法宝之一。当年,红军白天打仗,晚上走村入户做群众工作。通过火塘会等政策宣讲,很快赢得群众支持,在群众配合下,渡江准备一切就绪。周恩来连夜下达渡江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夺取皎平渡口,由三营和李克农带领的中央工作组编成渡江先遣队,在刘伯承率领下直取皎平渡口。
“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鲁口哨作出重大决策,扭转了中国革命的乾坤,取得了重大战略转移的胜利。”如今,走进鲁口哨遗址,许多游客和学生在此参观游学,不时有人驻足沉思。原铁道兵改制的中铁二十五局等单位把红军巧渡金沙江当作“活教材”,组织重走长征路,感悟初心。焕然一新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各地游客,鲁口哨发生的惊人蝶变令人感慨:鲁口哨厚重的“红”与美丽的“绿”,恰恰证明了“最偏僻的地方最能点亮前行的火光”。
金沙江渡江沿岸,从红土地到金沙江,处处涌动当年红军的爱民旋律。不仅有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鲁口哨“4·29”渡江令发布遗址、六甲之战纪念园等军民鱼水情深的“活教材”,还有毛泽东责令警卫员送还八音钟、刘胡兰式小英雄肖粉香等拥军故事,被翻身做主人的群众歌颂流传至今。
历史没有如果,此刻回想,从石达开插翅难逃的大渡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背后蕴藏着红军的智慧和本领。从密切联系群众看胜战伟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军除了高度自觉和团结统一之外,是人民群众为红军胜战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人民视为恩人,视老百姓为天,红军巧渡金沙江无疑也是天道,是天助。
金沙江。
三
哲学上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红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智慧和战略远非寻常军队可比。红军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不但“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且始终坚持真理,更时时修正错误,终于实现了逆天改命,最后为革命迎来了转机。这跟党一直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持群众路线是密不可分的。
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云南,准备沿着此前中央红军渡江路线再次北上。但狡猾的敌人早已判断出红军意图,一面在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堵截,一面派精兵在后面穷追不舍,企图将红军围歼团灭。
1936年4月8日,红二军团四师在普渡河铁索桥遇阻,时任政治部主任肖令彬等7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红六军团十七师在富民与滇军遭遇,经过激战,暂时返回寻甸、柯渡一带宿营。与此同时,敌军已抵近寻甸,孙渡率队的滇军也闻讯赶来夹击,红军面临被“包饺子”,情势危急。
情急之下,贺龙、任弼时等当机立断,暂时放弃北上计划。同时,命令红二军团六师返回六甲阻击敌人,掩护整个部队机动。1936年4月9日上午,红十八团先头部队刚到六甲的石腊它垭口,就与敌军遭遇,战斗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这是红二、六军团在云南打的一场较为激烈的阻击战,伤亡较大,所幸通过增援,最后转危为安,顺利完成阻击任务。
当你几经周折,绕过山路十八弯,从山顶或山脚如抽丝剥茧般一弯又一弯走进历史深处,崭新的红军长征过禄劝文化公园正在深山峡谷间拔地而起。走进温馨而充满厚重历史感的渡江小院,看着当年船工及后代集体搬迁新房安置的画面,令人想起当年红军在火塘边的耳语,似乎还冒着热气和生机;抚摸一块块厚重而冰冷的层岩,那上面残留着锅灰和涂抹过的字迹,阵阵河谷湿热的风吹落脸颊的汗珠,仿佛对岸又传来令人热泪盈眶的消息。
不信,你看,那温柔平静的江面,如翡翠般的绿俘虏你的心,炙热的阳光突破重重云层直射江面,令人眼前一亮。
四
今天,重走长征路,重回皎平渡口,蜿蜒流淌的金沙江如一条翡翠般碧绿的玉带,把江山装点得如此多娇,温润如玉的江水静静地徜徉在盛夏的恬静里,独享这份上天赐予的宁静与安澜,令人感慨“此景只应天上有”。原本波涛如怒的江水也放慢了脚步,不再急于赶路,似乎正陶醉于“风景这边独好”的诗画里。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今天重读长征故事,重走长征路,就是要不断汲取营养,滋养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应对风雨挑战,不断成长壮大。回想当年帝国列强轰开国门,横行无忌大杀四方的时候,全国陷入一场存亡危机,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探寻救国真理,但都以失败告终。
唯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军队能开天辟地,与这片饱受磨难、惨遭蹂躏的红土地共情共荣,让人民看到希望,迎来曙光。
回顾长征,感悟制胜密码,如何解决精神和力量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共有三次破题,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次破题,找到了力量之源。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诞生,再到从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惊喜地发现并赞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红军干的是革命,是感天动地、惊天动地甚至是改天换地的事,要想成功,必须有惊天的力量。
第二次破题,找到了力量不断蓄积壮大的方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灰暗的油灯下深深思索,开辟世界军事思想全新时代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用时间换空间,凝聚民心打败敌人。
第三次破题,发现了永葆力量之源的秘密,就是“为人民服务”。1944年《为人民服务》问世,文章虽短,但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实事求是”与“为人民服务”,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对江山的承诺,也是一个新的执政党历经千难万险后做出的选择,更是今天的青春中国始终朝气蓬勃的秘方和良药。
金沙水响,巍巍浩荡,红军抢渡金沙江,乌蒙回旋,如妙手回春,成功逃脱包围圈,让这支年轻的队伍得以一路北上,投入抗战解放的洪流。
唯留那雪山,回眸那支队伍的身影。
原载9月5日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