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至,秋意显。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北方大地,晨起时草叶尖常缀满晶莹露珠,故名“白露”。然而这节气到了海南,却似换了副温吞面孔,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含蓄。
海南的白露,难见“露从今夜白”的景象。海岛四面环海,水汽充沛,昼夜温差不大,露水难以凝结成北方那般规模。但若细心观察,清晨的菠萝蜜叶尖、椰子树宽大的叶片边缘,亦偶尔能窥见细微水珠,像是大自然留下的隐秘签名,不张扬,却存在。
高温仍是此时的主角,但已悄悄收敛了锋芒。正午阳光虽烈,早晚却渐渐褪去酷暑,海风拂过时,竟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清爽。海南人对此有着敏锐的感知:“白露过了,中午热,早晚凉,可以喘口气了。”这“喘口气”三字,道尽了人们对炎热渐退的期盼与欣慰。
海南的四季更迭,不像北方那般大刀阔斧,而是以细腻笔触慢慢渲染。树木多数常青,花卉四季轮开,仿佛时光在这里放缓了脚步。然而节气的影响仍在悄然发生,芒果结束了今年的收获,荔枝早已退场。稻田里,晚稻抽穗扬花,农人根据节气安排农事,千百年来皆如此。
白露时节,海南的饮食也随之调整。老海南人会炖一锅椰子鸡汤,清润解燥。街头巷尾的清补凉摊位依旧热闹,但冰沙不再堆得如山高。海鲜市场上,鱼虾贝类愈发肥美,因凉爽的水温赋予了它们更佳的口感。这些细微变化,无不呼应着节气的轮转。
白露至,海南的秋天从不急于登场。它像一杯慢慢酿造的椰子酒,初尝是夏日的余温,细品却能尝出秋的醇厚。这或许就是海南的节气哲学,不争朝夕,只守本心,在热带季风里,把每个日子都过成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