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旧址纪念馆。
8月18日,自山东枣庄滕州市区出发,行车约1个小时,记者来到位于滕州市张汪镇的五所楼村。
五所楼村是一座有着红色基因的村庄,去年12月入选第四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
提到五所楼村,不能不提懋榛小学,滕县(今滕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旧址纪念馆就坐落于此。纪念馆分为百年校史、红色摇篮、卓越功勋、继往开来四个部分,真实展现了懋榛小学发展史、懋榛小学党支部发展史,彰显了滕县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2011年,懋榛小学被列为枣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懋榛小学党支部旧址入选山东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中共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成立于1936年,组织者之一是李淑铭。
1930年春,李淑铭与众多滕县籍进步青年一起创办了国民书店,出售红色书籍和社会科学等进步书籍,并与城乡学校建立密切联系。它的创办不仅有效宣传了马列主义,也为滕县进步青年指明了前行方向。
1931年10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他们在县城徐家花园正式建立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委员会(以下简称“滕县特支”),隶属山东省委领导。滕县特支机关设在国民书店,李淑铭担任宣传委员。
滕县特支的活动尽管极其秘密、谨慎,但还是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2年10月,国民书店被查封。滕县特支成员和其他成员得知书店被查封的消息后,包括李淑铭在内的一部分人前往外地寻找党组织,另一部分人则继续独立进行隐蔽活动,坚持党的工作。
1933年,星散在外地的滕县特支成员和大部分党员陆续回到滕县,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利用教师等不同身份作掩护,继续开展党的活动。
1934年,泰安籍共产党员张学周到滕县城头(现属枣庄山亭区)小学任教。其间,他与滕县地下党员、教师王右池有较长时间接触,时常在一起讨论时事,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籍。不久后,因被学校辞退,两人的革命活动被迫中止。
次年,为了重新开展党的活动,张学周前往由爱国进步人士李天倪在1921年投资创办的五所楼懋榛私立小学(简称“懋榛小学”)任教,并与李淑铭建立了联系。
1936年,张学周、李淑铭和王右池经过商议和前期准备,成立了中共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张学周任党支部书记,李淑铭任宣传委员,王右池任组织委员。他们以党支部为依托,逐渐将点点微光聚集到一起。
张学周、李淑铭、王右池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党的活动——他们购买收音机,订阅进步刊物,在通过日常教学等渠道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选择部分进步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学生们的思想得到更为充分的解放,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和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党支部于1936年10月创办了《图存报》,深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这份报纸为不定期油印小报,每期数百份,直到七七事变后停刊。
党支部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进步思想教育,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革命热情。学子们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一批优秀青年如杨广立、杨际元等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在张学周的组织下,党支部一面发动学生党员宣传和引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面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几经辗转,1937年年底,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多年后,滕县党组织正式与中共山东省委建立联系,并在其领导下开展党的工作。
1938年年初,滕县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参与创办农民抗日训练班,组建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
此时,张学周返回泰安,李淑铭、杨广立等一批师生接受滕县党组织分配的新任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新战场,并逐步成长为革命队伍的骨干力量……
点点微光,聚之如芒。从滕县特支遭破坏到懋榛小学党支部成立,再到为抗日救亡持续鼓与呼,在长期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滕县共产党员始终红心向党、信仰坚定,坚持进行顽强斗争,保存和积蓄了革命力量,也终于迎来了曙光。
……
80多年后的今天,记者穿梭于懋榛小学的校舍间,偶遇几位老者,听他们讲述父辈经历的往事,发现对抗战的历史记忆始终在这座村庄延续。近年来,五所楼村始终坚持红心向党、不畏困难,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呈现出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和谐的新气象。
为助力村庄发展,枣庄烟草积极行动,持续深化农网终端建设,充分发挥“金叶阳光”志愿服务队作用,助力村庄发挥自身优势,走上“红色文旅”赛道,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指引下,五所楼村将会有更多奋进故事等待讲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