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腹地,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水。这里素有“文献名邦”之美誉,青石铺就的临安古城、蜿蜒百年的米轨小火车,无不诉说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一项与泥土、窑火相伴千年的技艺熠熠生辉,这便是建水紫陶,一张承载时光与匠心的文化名片。
图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千年陶艺的历史脉络
元明时期,建水青花瓷业蓬勃发展,迎来百花争艳的鼎盛局面,及至清代,建水陶工另辟蹊径,创烧出别具一格的紫陶,它以独特的书画艺术风格独步天下,开启了建水陶艺的新篇章。
建水紫陶刻填残帖长颈瓶图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建水紫陶的精髓,在于五色山的天然馈赠。五色山蕴藏着质地细腻、黏性极强、含砂量极少的优质陶土。紫、白、青、黄各色土料,以及当地独有的五花土,为紫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从采土开始,需历经淘洗滤浆、制泥揉练、手工拉坯、书画装饰、阴刻阳填、残帖装饰、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数十道繁复工序。其中,“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赋予了建水紫陶温润如玉的质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功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成为建水乃至云南重要的文化标识。
古老技艺的当代新生
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经岁月沉淀,这项古老技艺在一代代手艺人的匠心守护下,不仅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更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独具特色的建水紫陶艺术品图源:“古城建水”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建水紫陶市场持续升温,迷你旅行茶具、萌系茶宠等产品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从业者们积极将年轻化元素融入设计,推出众多创新单品,为千年紫陶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阴刻阳填等核心技艺与当下流行元素碰撞出别样火花,成功让古老的紫陶焕发青春活力,成为了年轻消费群体眼中的“潮品”。
“紫陶+旅游”的文旅融合新体验
近年来,建水县积极探索“非遗+产业”“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将紫陶作为核心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培育“紫陶+旅游”新模式。通过打造“紫陶街”“碗窑村”“紫陶里”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街区,建水成功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制陶、购买紫陶产品,形成了集文化展示、技艺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蚁工坊图源:“古城建水”微信公众号
特色文旅空间的建设进一步放大了紫陶的魅力。贝山陶庄以紫陶和石头巧妙构建的独特景观建筑群,成为文艺爱好者青睐的“网红打卡地”。另一处热门目的地蚁工坊,则大胆运用明媚浪漫的马卡龙色系,与传统紫陶元素形成强烈视觉碰撞,构建出极具冲击力的艺术空间,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有效带动了紫陶的展示与销售,促进了文旅消费。
从五色山土的质朴馈赠,到窑火中的涅槃重生;从千年古技的深厚积淀,到与时俱进的青春新意,建水紫陶始终在时光的淬炼中,凝聚着滇南大地独特的文化精魂。这份泥与火交织的智慧结晶,正以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向世界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资料:“古城建水”微信公众号、“红河文旅”微信公众号
(云南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