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门日报恩平记者站】
恩平观水,
首选贯通潭江、
被恩平人奉为母亲河的锦江,
以及其上游的锦江水库。
锦江的源头,
坐落于珠三角地区唯一的原始次生林——
七星坑保护区,
这里的江水清冽甘甜,水源纯净无污染。
而锦江水库,
更是恩州山泉的取水之处。
吴满扬 摄
放眼望去,锦江水库四周青山环绕,碧绿的湖水与天空相接,浑然一体。远远眺望,水库水光潋滟,烟波浩渺,宛如一颗硕大的翡翠镶嵌在天地之间,因此素有“五邑明珠”的美誉。山水相互映衬,清澈的水波荡漾着绿色的生机,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每一处景致都令人心醉。
登上水库大坝的顶部,一种“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大坝一侧高达64米,江水奔涌而下,俯身望去,让人不禁目眩;另一侧则是万顷碧波,云水相连,苍茫壮阔,使人顿觉自己站在了极高之处。清爽的长风毫无阻碍地吹拂而过,让人仿佛乘风而行,飘然欲仙,要凌驾于云端之上。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如同翠绿的波浪在涌动,它们的秀美不仅在于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山间林木郁郁葱葱——树冠像云朵又似薄雾,绿色在其间流转,充满了蓬勃的生机。这般灵动的森林韵味,与七星坑原始森林一脉相承:那里树木高耸入云,藤蔓相互缠绕,阳光洒落时,林间金辉点点;山岚弥漫之际,又似轻纱轻轻飘扬,每一处景象都构成了柔美的动态画面,充满了诗意。锦江水库被七星坑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环抱,这里的年均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米2192个,堪称一座天然的氧吧,是人们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绝佳去处。
吴雅静 摄
回首往昔,锦江水库的兴建,是一代人治水的伟大事业。1957年,广东省水电厅勘查组对锦江河上游进行勘察,开启了锦江治理的宏伟蓝图。次年9月,恩平县委动员了5000名民众,大家手持铁锹,破土动工,兴建河排水库,希望能够治理旱涝灾害,保障百姓生活。然而,当时的局势艰难,工程在1960年、1965年两次被迫中止,尽管1963年曾以中型水库的规模继续建设,但最终还是因为物资财力不足,未能完成全部工程。不过,恩平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不懈地整治锦江,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百里锦江已经变成了百里画廊,展现出迷人的生态与人文风貌。
“欲求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治其水。”恩平人民秉持信念,奋力前行,共同建成了7000多宗水利工程,最终让水流归于正道,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享受水利工程带来的益处。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6周年,恩平以“记忆中的水利工程”为专题,借助百千万工程的契机,回顾过往的治水历程,重现当年人们治水的智慧与拼搏的精神。
今日的锦江水库,竣工于1973年,总库容达到4.18亿立方米,巍峨地矗立在锦江上游的群山之间。它主要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的功能,同时还兼具发电、调节水环境的作用,滋润着恩平、开平、台山、新会四地,守护着185万民众的生活和106万亩良田的丰收,更灌溉着恩平20万亩肥沃的土地,无疑是潭江流域保持安稳、不受水患侵扰的重要基础。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锦江水库就如同山峦般静默,像江水般深邃,它虽不言语,却以浩瀚清澈的湖水滋养着世间万物,用安稳平静的碧水映照出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它实在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共同铸就的奇迹,是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相互融合的瑰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水库的水产品直接供应港澳地区和珠三角,这已然成为大湾区的一段佳话。
在恩平大田镇——这个位于恩平、阳春、开平、新兴四地交会的地方,一座“江门水都产业园”新近崛起。该产业园总规划面积达51.31公顷,总投资2.99亿元,其目标是打造成为大湾区内具有水资源特色的产业高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年前,澳门的官员为了让澳门民众能喝上干净的水,曾不辞辛劳,多次来到恩平锦江考察,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相关合作未能落地。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推动下,锦江的滋养之水,终于流向了港澳地区。这不仅映照出这片土地的灵秀韵味,更承载着一方人民的奋斗历程与美好梦想,见证着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冯创志
责任编辑:梁晓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