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若要寻这“大美”的极致模样,找到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那便是藏在地球第三极的青海。
青海,冰川滋养湖泊,森林守护草原,湿地与雪山相映,沙丘与河谷交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多种自然形态相拥相融,滋养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2025年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首次发布《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力维系了“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生态的安全命脉。这是青海儿女全力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有力证明。
因这片土地丰富多样而又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牢记嘱托,青海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与实践创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渐渐织密,珍稀生灵的身影愈发常见;昔日黄沙漫天处,绿意正盎然;曾经退化的草场,风吹草低见牛羊。昆仑山下,江河奔流,润泽三江之源;青海湖畔,万鸟翔集,再现水天胜境。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生态体现着青海的独特价值,生态定义着青海的时代责任,生态孕育着青海的无限潜力。如今的青海,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也是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的核心阵地,更是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窗口。
多少年来,青海以“两山”理念激活“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三江源草原碳汇项目完成首笔交易,30%收益纳入民生基金,覆盖12类公共服务领域;“湟鱼洄游”生态观景点,直接带动127人就业,辐射周边惠及超千群众……这些举措精准回应“生态脆弱与民生改善”的双重考题,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作为青藏高原核心区之一,青海也正将地方实践转化为“高原智慧”“世界方案”。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通道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经验,“生命鸟巢”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典型案例,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近30年向全球提供多种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助力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青海的生态价值早已超越国界,我们守护的是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更是绿色星球的“高原样本”;探索的是地方的“保护路径”,更是人类的“共同未来”。
站在新起点,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青海的生态故事仍在续写。未来,青海必将以更坚定的生态自觉、更务实的绿色行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治理注入更多青海力量。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09日 第1版: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