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修 桂传念 梁行
“呜——”,汽笛清脆,划破黔中山谷的宁静。邓生华稳稳掌着“斯拉河01号”舵盘,船头劈开碧浪,浪花翻涌间水鸟盘旋,两岸青山叠翠,野生猕猴不时跃入河中嬉戏。这幅生态画卷,是他九年摆渡生涯里最珍贵的风景。
斯拉河,地处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与织金县上坪寨乡交界处,一江碧水蜿蜒,两岸风景叠翠,成了当地水利生态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
谁曾想,这条长江支流也曾污水横流、林地受侵、水鸟难觅。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落地,干群携手治污、35处饮水工程建成,斯拉河重现清波,“绿水青山”变成了群众的“金山银山”。
九年摆渡守出一河清波
邓生华是齐伯镇人,在斯拉河上掌舵已九年。他驾驶的“斯拉河01号”是连接两岸的“水上公交”,平日载满两岸往来群众,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挤满船头。
航行中,螺旋桨翻起浪花,小鱼银光闪烁,水鸟俯冲捕食,引得游客纷纷打卡抓拍。
“你看这些鸟,以前哪能见到这么多?”邓生华指着天上盘旋的水鸟,笑容里满是欣慰,深深感慨:“早年间,河边上全是乱搭乱建,生活污水直排河中,水流浑浊,鸟都躲得远远的。现在水清了,鸟回来了,山上的猕猴还常来河边洗澡哩!”
生态的好转,也让邓生华对这片山水有了新的惦念。除了轮渡,他还在沿河的山林里养起了蜜蜂、种上了果树。曾经的生态破坏“重灾区”,如今再看,杨梅树、樱桃树、猕猴桃树有序成片,红的、紫的果子缀满枝头,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里“嗡嗡”奔忙。
“这都是大河变清的馈赠,我们要好好守着。”邓生华抚摸着身旁的果树,满是珍视地说。
“禁渔”春风 吹绿两岸新颜
说起斯拉河的变化,齐伯镇引子渡村党总支书记黄正祥深有感触,“那时候穷啊,大家都想多挣钱,在河边随便搭个棚子就开农家乐,污水直排,垃圾乱扔,还在河里网箱养鱼,清澈的河水,弄得又脏又臭,岸上的树也被滥砍。”
直到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落地,才迎来新的转机。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斯拉河也吹来了“生态修复”的春风:禁渔队员每天沿岸巡逻,严禁捕捞天然渔业资源;乱搭乱建的棚屋被拆除,岸上补种上了垂柳和芦苇,曾经斑驳的河岸恢复了生机。
然而,新的难题随之而来,以前靠打渔、开农家乐为生的村民,收入怎么办?
面对这些难题,“邓生华们”站了出来。在外打拼的他们选择回到河边,一起成立船舶公司开轮渡,既方便两岸群众,又能守护河水;还有的开起了民宿,把自建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菜园里种上瓜果蔬菜,游客进来,既能赏风景,又能尝农家菜,村民经营得格外好。
黄正祥每天也没闲着,他走村串户搞“生态宣讲”,还把保护斯拉河的条款写进了《村规民约》:“不准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不准砍山上的树,全村人一起互相监督。”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好生态就是好饭碗。”黄正祥笑着说,“河变美了,游客来了,民宿能赚钱、果树能卖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碧水惠民淌进万家心田
虽然生态变好了,但是齐伯镇属喀斯特地貌,地表存不住水,山高水低,住在山上的村民守着大河却喝不上水。
齐伯镇党委副书记陈亚海的手机里,存着一张齐伯镇农村供水布置图,通向各村的供水管网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线条。采访中,他指着管网图感叹说:“以前村民喝水,全靠储存雨水,或者去几公里外挑水,遇到旱天,人畜饮水十分困难。2015年贵州吹响脱贫攻坚号角,我们就把饮水工程当成‘头等大事’,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
为了打通饮水工程“最后一公里”,陈亚海和同事们跑遍了全镇村村寨寨,按照村民需求,组织开会研究,找来专家精心设计,最终定下了“覆盖替代一批、新建改建一批、巩固提升一批”的实施方案。工程覆盖9个行政村,建成35处农村饮水安全设施,解决了22456名群众长期“吃水难”的问题。清澈的斯拉河河水淌进了千家万户。
次年,斯拉河引子渡抗旱应急人饮取水点正式“上岗”。河面上,取水管道随浮桥泵站在水面轻轻晃动,泵房里的机器“嗡嗡”作响,斯拉河的河水正以每小时35吨的速度,被抽到山上的水池里。
工程推进时,村民们的“意见”也不少:“陈书记,我家地里的玉米快熟了,管网能不能往边上挪挪,别压着庄稼?”“村里的路窄,施工车能不能避开农忙的时候?”这些看似琐碎的要求,陈亚海全都记在心里,和村委会、施工队一起商量如何解决。开工前再次入户走访确认需求,建设过程中根据村民建议对管线进行“科学定制”,尽量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从河边泵站到山上的二级提灌点,直线距离有2公里,扬程高度380多米,把水‘送’上山可不是件容易事。”陈亚海指着远处的山顶,感慨地说。
如今走进齐伯镇的村庄,打开村民家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便哗哗流出。镇里还建立了“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管护体系,定期检测水质,确保大家喝上的都是“安全水”“放心水”“健康水”。
“以前是‘有水喝’就满足,现在是‘喝好水’成常态,这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村民杨学法笑着说。
不负青山,绿能成金。在一群“守河人”的呵护下,如今的斯拉河,碧水映蓝天,青山绕村庄。这一河清澈与生机,映衬着沿岸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