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丹阳市史志办和导墅镇政府编撰的《丹阳村村记忆导墅镇卷》记载:泊亭村位于东泊村向北500米处,东邻西塘头村,南邻东泊村,西邻东新九亩潭村,北邻葩桥东陵村。该村地处泊琴路西侧北端,古越渎河流经境内,村西距越渎河向西20米处有百亩古桑塘,村东有南北走向的古长沟直通越渎河。该村民宅大多坐北朝南,布局密集,整个村子呈团状。村中有小水泥路与泊琴路相 连 。
据传,古时泊亭村地处湖泊岛屿地,因该岛有一凉亭,故名泊亭,俗名“泊头上”。该村先民来自张氏宗祠所在地东泊村,至今村内仍张姓居多。
泊亭村在新中国成立初属导墅区葩桥乡管辖;1956年1月政区合并后,泊亭村属导墅区下琴乡管辖;1957年9月,撤区并乡,该村属丹阳县导墅乡第十一高级社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该村隶属导墅人民公社东泊生产大队;1983年,该村隶属导墅乡(1985年导墅撤乡建镇)东泊行政村;2010年村组合并后,该村隶属导墅镇下琴行政村管辖。
泊亭村内设村民小组2个,总户数76户、人口254人,其中,男性130人,女性124人,90岁以上老人3人。全村有中共党员10人,在外地上学的6人,在外地就业和工作的12人。1968年从常州插队落户到此的知识青年4人,从导墅集镇下放到此落户的唐姓居民1户(4口),1970年从丹阳城镇插队落户到此的知识青年3人(以上居民户和知识青年,除唐铁民1人在此结婚生子定居外,其余均于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落实政策返城)。2005年后,分别从湖北利川和湖北恩施婚嫁入迁的土家族村民3人。张姓是泊亭村主要姓氏,占全村人口的70%,其余有祝、朱、王、刘、沈、葛、唐等姓氏。该村村民大多汉族,承袭导墅乡言和习俗。
泊亭村土地面积506亩,其中,种植面积380亩,水面积38亩,岗田面积50亩,村庄占地110亩。该 村传统农业是水稻、小麦、黄豆、油菜、传统副业是养猪、养禽、养蚕,人民公社化期间,该村有4个生产队,农副业生产均名列原导墅公社前茅。20世纪70年代初,该村粮食平均年产量就达1400斤。70 年代末,落实生产责任制后,该村的农副业经济又上新台阶。首先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跨大步,结合道路建设,兴修水泥渠道,明渠5000米,暗渠1000米,建小泵站1座,使全村农田,成方连片,通渠通路,改变了生产条件。
其次是随着村办企业的兴起,该村60%以上青壮劳力均就近进厂务工。同时,全村调整产业结构,土地实行承包、转包,出现了种植大户和养殖专业户。村民张忠华、祝金荣等,分别承包粮田50亩和20亩,年均亩产均达2000斤;村 民们利用百亩桑塘和古越渎河水面,先后经营河蚌育珠、养鱼养虾等特种水产养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泊亭村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村民先后办起了皮件厂、混凝土预制厂、烟酒经销商行、电镀厂和五金厂等产业,发展了本村经济。
泊亭村早年参加革命的有:祝孝南、祝细南兄弟俩,均为20世纪30年代前出生,1945年随新四军北撤,参加解放战争,获淮海战役功勋章。张书洪,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身经数十次战斗,1952年复员返乡。以上3人均先后逝于20世纪70年代。1930年出生的张征富,工程师职称,曾在丹阳农业机械部门工作至退休。1942年出生的张书忠,大学毕业后在安徽工作,曾任中共安徽省纪委正处级干部,现已退休。1951年出生的张新华,早年在大队卫生室当赤脚医生,刻苦自学,考上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后任镇江市江滨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等职,已退休。
泊亭村村中原有张家小祠堂1座,4间,坐北朝南。新中国成立初祠堂内办起泊亭初级小学,20世纪80年代后该校被并入东泊小学,原校舍(祠堂)遂拆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