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黄河,奔腾不息,在壶口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壮举之后,一路南下,冲出晋陕大峡谷,第一站便是河津市龙门渡。这里自古便是黄河的险要之所,也是黄河的咽喉之处。今天,我来到这里,探访黄河上的鱼跃龙门之地。
龙门古称“禹门”,最窄处只有三十几米,自古以来便是最要的黄河古渡口。相传古时大禹庙的僧侣们,就是在这里取水。
黄河出禹门口后,河势顿开,河床宽阔。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便发生在这里。
沿着黄河河道,我跟着小哥的船往上游行进。或许逆流而上,才能欣赏到真正的风景。峡谷两岸悬崖壁立,横出天汉,千年古道黄河大梯子崖,盘旋而上,巧夺天工。谷中黄河咆哮而出,洪涛巨浪,蔚为壮观。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大禹治水,凿龙门所展现的拼搏精神,也激励着每一位河津人奋勇争先,不断向前。28岁的导游原丹就是这样一位“逆行者”,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家乡龙门,为更多人讲述她心中的美丽家乡。
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还成就了鲤鱼跃龙门的佳话。传说每年桃花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登此门,化而为龙。美妙的传说,也让这里成为当地人心中的祈愿福地。不过要想跃过龙门,自然少不了黄河大鲤鱼的助力。
在这里,我遇到了开农家乐的夫妻。八年前、龙门渡景区开放后,50多岁的王建纯和原玲珍夫妻,便辞去外地的工作,返乡创业,开起了农家乐。凭着红烧黄河鲤鱼的手艺,真诚、拼搏的夫妻俩,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
告别开农家乐的两夫妻,我又遇到了年轻的厨师孙丁丁,他自幼在黄河边长大,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创新鲤鱼的烹饪方法。
“一鱼三吃”是孙丁丁和同事们,一起创新的鲤鱼新吃法,包括“鱼跃龙门”、“芙蓉鱼片”“鱼骨豆腐汤”,其中最为讲究的就是“鱼跃龙门”。要想呈现跃龙门的造型,还要对去肉后的鱼骨进行特殊的处理。
油炸鱼骨,造型最为关键,力度和温度要适时调整,边炸边定型。即使是专业出身的孙丁丁,也是失败数十次才练就而成。
“一鱼三吃”不仅制作讲究,造型上也赏心悦目,独树一帜。
从黄河浪花里跃出的金色鲤鱼,承载着中国人对命运突围的永恒想象。它告诉我们,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安守一隅,而在于那奋力一跃的勇气。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影响着黄河岸边的河津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