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三义街看哈子克!”
最近荆州人的朋友圈,总被这条古街的新动静刷屏。
9月的古城墙根下,暑气裹着机器的嗡鸣,却掩不住老荆州人的期待—— 曾经墙皮开裂、积水漫路的三义街,正在工匠们的手里一点点 “醒” 过来。那些落满灰尘的老粮行、吱呀作响的木柜台,即将带着三国故事的温度,重新走进荆州人的日子里。

在此之前,提起三义街,很多人的印象是“可惜”:下雨天得踮着脚走石板路,污水顺着墙根流;老茶馆的木门积着厚尘,曾经挤满客商的粮行,要么关了门,要么只剩老人守着冷清的铺子。
但这次不一样。这场“修旧如旧” 的改造,不只是补墙、铺路那么简单。它要捞起荆楚的老记忆,更要守住街坊邻居的烟火气。
荆州古城墙、博物馆是好,但以前游客来了,逛完就走,留不住人。三义街改造后,会和大北门、荆襄古道、荆州博物馆串成“三国文化线”。游客从大北门进来,先在三义街吃碗早堂面、听三国故事、做个小漆器;再沿荆襄古道去博物馆看楚国铜编钟;最后登城墙俯瞰古城。
这对于眼下,正在全力冲刺国家5A级景区的荆州古城来说,无疑是一个重磅加持!
❶ 从 “书本故事” 到 “伸手可触”:古街的魂,没丢!
三义街的根,扎在“三国” 里。
北接大北门、直通荆襄古道的它,因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 得名。明清时这里多热闹?830 米的街上,粮行、瓷铺、木器店挨得密密麻麻,茶馆里说书人刚开嗓,酒肆里就飘来各地客商的口音,是实打实的 “荆楚物资中心”。
现在改造,最让人安心的是:历史没被“修没了”,反而能摸得到了。比如 “李家粮行”,这条街23 处老文物里,它是最显眼的一个。晚清时的 “前店后宅” 格局没动,临街的木柜台还留着当年搬粮袋磨出的痕迹,后院天井依旧能接住雨水。

施工队没敢用水泥、瓷砖凑数,专门找了荆州本地的老木匠,用榫卯工艺把松动的梁柱拼回去;墙缝里填的灰浆,是按古法调的;连窗棂上掉了的雕花,都照着老样子复刻。
“要让游客摸到的每块木头、每片瓦,都带着老荆州的温度。” 项目工程师的话,说到了老居民心坎里。还有 “一街十巷” 的老布局,也没改。
最窄的“仁义巷”,还是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就像小时候那样,走几步就能碰到邻居阿姨打招呼;主街的青石板,选的是和老石板差不多的料子,踩上去还能听到“咯吱” 响,下雨也不会积水了。走在巷子里,仿佛还能看到小时候追着卖糖人跑的自己。
❷ 不止 “修房子”:老街区,要住着舒服!
对荆州人来说,三义街不是“博物馆”,是 “家”。这次改造,最实在的是补上了老房子的 “生活短板”。
住在32 号的张奶奶,提起改造前的房子直摇头:“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挂着,不敢用微波炉。”
现在呢?家家户户装了独立的水管、排水管,下雨天再也不用垫砖头走路;电线全埋到地下了,还留了充电桩接口,年轻人回家能给电动车充电;屋顶加了保温层,冬天不冷了,还没破坏老房子的样子;政府还帮着修了卫生间,张奶奶笑着说:“现在过日子,比以前舒服多了!”

更让人期待的是业态,没搞“清一色连锁网红店”,而是 “本地优先”。目前确定入驻的商户里,80% 是荆州人自己开的:
传承三代的“王氏早堂面”,还会像以前那样,在街边摆桌子,现煮现卖;做荆州漆器的非遗师傅,要开体验店,游客能亲手做个小漆器;
住在这里的居民,还能开民宿,房间里摆上老荆州的旧家具,给客人讲三义街的故事。
“我们不要‘打卡拍完就走’的街,要本地人常来、游客愿意留的地方。” 运营负责人的话,说到了点子上。
❸ 不止 “好看”:老街成了 “增收新路子”
荆州古城墙、博物馆是好,但以前游客来了,逛完就走,留不住人。三义街改造后,这个问题能解决了。这对于眼下,正在全力冲刺国家5A级景区的荆州古城来说,无疑是一个重磅加持!
它会和大北门、荆襄古道、荆州博物馆串成“三国文化线”:游客从大北门进来,先在三义街吃碗早堂面、听三国故事、做个小漆器;再沿荆襄古道去博物馆看楚国铜编钟;最后登城墙俯瞰古城。
“以前游客来荆州,平均待不到 2 天,改造后能延长到 3 天,餐饮、住宿、购物都能带动。” 市文旅局的人算了笔账,这对荆州文旅是件大好事。

对居民来说,更是多了“家门口赚钱” 的机会。
住在街上的小李,之前在外地做电商,听说家乡改造,立马回来准备开“荆州文创店”,卖自己设计的三国明信片、钥匙扣。“在家门口开店,能照顾爸妈,比在外打工强。”
据统计,改造后能提供200 多个岗位,大部分优先给原住民,除了开店,还能当导游、维护公共设施,文化保护真的能“惠及民生”。
❹ 大家的顾虑,改造团队早想到了!
虽然是好事,但荆州人也有顾虑:会不会过度商业化?原住民会不会被赶走?热闹一阵就冷了?
这些问题,改造团队早有应对。
防过度商业化。规定理发店、药店、五金店等便民店占比不低于15%,不准开低俗网红店、贵得离谱的奢侈品店;连锁品牌也有限制,本地特色业态要超 60%。街边的修鞋摊、缝纫铺,也会保留,这些都是老街区的烟火气。
原住民安置。改造时,居民可以选“临时过渡” 或 “原地住”。选过渡的,政府每月给 1500 元租房补贴;选原地住的,施工队分阶段干活,不影响生活。更关键的是,租金年涨幅不超过 5%,原住民开店还能减租金 ,“留得住人,才能留得住街的魂。”
长期运营。不会“开业热闹一阵就冷”。运营团队计划每月办 “三国文化节”,请说书人、唱戏的来;每季搞 “非遗体验周”,教大家做糕点、漆器;还会做 “数字导览”,扫码就能听街巷故事、看老照片。“要让老街有颜值,更有内容。”
❺ 一条街,藏着荆州人的骄傲
对荆州人来说,三义街的改造,不只是“修了一条街”,更是 “唤醒了一段记忆”。
72 岁的刘爷爷,在三义街住了一辈子。他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粮行买米,在茶馆听 “三国” 的日子。“之前看着老街一天天破下去,心里难受;现在看到工人修老房子,就像看到老朋友又精神了。” 他最期待的,是改造后带孙子去 “李家粮行”,说:“你太爷爷当年就是在这里买米的。”
25 岁的小周,喜欢穿汉服拍照。“以前想拍古风照,只能去城墙边;改造后,三义街的小巷、老房子都是好背景,我要和朋友来拍‘三国主题’的汉服照!”
这种期待,是荆州人的文化自信,我们的历史,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能融入日子的 “活文化”。

写在最后,三义街的未来,值得期待!
从“破败老街” 到 “文旅新名片”,三义街的改造,是荆州在找 “文化保护” 和 “城市发展” 的平衡点。它的成功,不在于建了多少新东西,而在于留住了烟火气,守住了文化魂。
未来,它能不能一直“活” 下去?关键在细节:能不能一直留住原住民?能不能持续有好的文化体验?能不能避免 “重开业、轻运营”?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期待着这样的场景: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老人们在茶馆喝茶聊天,年轻人在漆器店做手工,游客跟着导游听三国故事。
这是三义街最好的样子,也是荆州古城最美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