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夕
来源/迈点
封面图/摄图网
(ID:501539535)
“最后一张从北京到西安的纸质票,留着吧,以后想摸都摸不到了。”
9月9日清晨,导游李姐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带着折痕的火车票,配文里藏着点怅然。就在前几天,铁路部门官宣10月1日起全面停发纸质火车票,这个陪了中国人76年的 “旅行信物”,真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图源:人民铁路官方微信公众号
话题一出来就炸了热搜。有人翻出抽屉里一沓泛黄的旧票根,调侃 “这堆纸现在是文物了”;有人盯着票面上的出发站、到达时间,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揣着票赶车的清晨。
图源:微博截图
但另一边,旅行社的工作群里早已乱成一团,“跟团的大爷大妈不会弄电子票咋办?”“之前靠纸质票对账的流程全要改!”
一边是藏在票根里的情怀,一边是文旅人的紧急应战,这场 “无票化” 变革,撕开了当下文旅市场最真实的切面。
先别忙着着怀念,电子票救过暑期“堵瘫”的车站
“要是今年暑期还靠纸质票,咱们的团至少得提前2小时到车站。”
从事地接游10年的王磊,至今记得7月西安北站的场景——他带的20人老年团里,3位老人忘带身份证,只能去人工窗口补打临时凭证,排队耗了40分钟,差点误了高铁。那天他抱着20多张身份证在队伍里挤,后背的汗把衬衫都浸透了。
“以前最怕节假日带团,光取票就能把人累死。”王磊说,“有次在广州南站,我抱着20多张纸质票跑错检票口,鞋都跑掉了一只,最后是光着脚把票送到游客手里的。现在刷身份证就行,我再也不用当‘人肉票贩子’了。”
图源:摄图网(ID:700289317)
这不是个例。每逢节假日,火车站的取票机前总能排起“长龙”。有网友吐槽:“碰上节假日高峰时段,大站单台取票机前排队时长起码30分钟起步,赶车时看着队伍能急出一身汗。”
“电子票最直观的改变,是把‘取票’这个环节彻底干掉了。”王磊算了笔账:以前带团,他得提前收集所有游客的身份证,跑一趟车站批量打票,再一张张按姓名分好。
现在只要在12306上绑定游客信息,到站直接刷身份证就能进站,“光这一步,就能省很多时间,当然前提是所有人都带好身份证。”
文旅行业有人抢跑升级,有人慌到失眠
纸质票退场消息一出,大型旅行社的技术部直接开启 “熬夜模式”。
“我们正在对接12306的接口,以后跟团游的车票信息,能直接同步游客的小程序账户里,连短信都不用发 —— 游客打开小程序就能看车次、座位,还能一键导航到检票口。”某旅游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透露,初期也怕出问题,更怕游客不买账,“试运营了半个月,500多个游客里92% 反馈比找纸质票方便,这才松了口气。”
在他看来,电子票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能重构服务链条。“以后我们还能根据车票的到达时间,自动推荐目的地的美食、演出,比如傍晚到西安的游客,会收到‘大唐不夜城灯光秀’的提醒,这是纸质票根本做不到的。”
但中小旅行社就没这么从容了。
在成都做周边游的刘姐,团队只有5个人,现在每天要花3小时帮客户处理电子票及发票问题。
“有个阿姨说‘手机里的票看不见摸不着,心里不踏实’,我只能远程帮她截图存相册。遇到要报销的客户,得反复解释先在 12306 申请,填资料,光电话就得打 10 多分钟。”
“我们不是不想升级,是没人没预算。”刘姐无奈地说,“找技术公司做个对接 12306 的小程序,相当于我们小半年的利润,实在承担不起。”
景区也在跟着调整。在“票根经济”大热潮下,不少景区升级了入口的核验设备,现在只要刷身份证,系统会自动识别是否购买了“高铁+门票”的联票,极大提升服务效率,有效解决高峰期拥堵问题。
图源:摄图网(ID:501701500)
不过,最头疼的还是报销问题。做团建业务的李敏说,以前收齐纸质票就能统一报销,现在客户得自己开自己的。“经常有人漏开、开错,我们办公室里专门聘请了一个人,每天帮客户核对车票信息、指导开发票,希望以后能有个‘团体报销通道’,支持统一导出团队车票信息,不然这活儿太费人了”。
除了方便,这场变革还藏着文旅业的 “绿色密码”
“这对文旅行业的绿色转型太重要了。”
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的周明,一直关注旅游链条里的环保问题,“我们在景区推广‘无痕游览’,提醒游客不乱扔垃圾,游客却要拿着纸质车票、纸质门票,总觉得有点矛盾。现在电子票普及,从交通到景区都能‘无纸出行’,环保理念才算真正落地。”
对正在推进“绿色文旅”的行业来说,这确实是个好消息。现在不少景区连门票都推电子票,“纸质火车票退出,其实是在帮游客养成‘无票出行’的习惯。”一位环保组织的负责人表示,当游客习惯了刷身份证进站、刷手机进景区,整个旅游链条的“碳足迹”都会减少。
图源:摄图网(ID:400955443)
但也有人担心“过度电子化”会丢了温度。“我第一次带爸妈旅游,就是用纸质票,他们现在还会拿出来看,指着票上的日期说‘这是 2018 年去北京的票,那天还下雨了’。” 游客小周的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是集票爱好者,“每次坐火车都必须打印纸质票”“我现在还留着孩子小时候第一次坐高铁的票,尽管他现在已经上班”“每一张票都是旅行日记”……
图源:人民铁路官方微信公众号
好在铁路部门留了个“口子”。车站的自助机还能打印 “行程信息提示单”,虽然不能当车票用,但上面有车次、座位、日期等信息,想留个纪念的人,总算有个寄托。
最该被关注的,是别让老人被 “电子门槛” 拦住
“我这辈子没跟过团,就是怕弄不懂这些高科技。”68岁的张阿姨,今年终于想跟团去桂林,却卡在了电子票上——她的手机是老年机,没法下载12306,更别说绑定车票信息。
图源:人民铁路官方微信公众号
这不是个例。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了《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不足60%。文旅部去年就发文要求旅游企业提供“适老化服务”,但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我们试过帮老人绑定子女的12306账户,但有些子女在外地,信息核对来回折腾。”刘姐说,现在她只能让老人带身份证原件,到车站后由导游帮忙操作。
做银发旅游的张哥,专门组建了“适老服务组”。“我们会提前给老人寄纸质的‘出行指南’,上面不仅有车次信息,还有车站的实景照片,比如‘从地铁口出来后,直走 50 米就能看到红色的自助机’,连检票口的编号、卫生间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出发当天,还会安排导游提前 1 小时在车站接站,手把手带他们刷身份证进站,全程不用老人碰手机。”
张哥说,老年客群是他们的重要客户,“不能因为电子票,就把想出门的老人拦在门外。”
票根会消失,但旅行的记忆不会
当最后一张纸质火车票被放进抽屉,我们怀念的其实不是那张纸,而是纸背后的故事:第一次独自旅行的紧张;和爱人一起回家的期待;带孩子看世界的兴奋。
但这些记忆,不会因为电子票的到来而消失——就像现在没人会怀念“大哥大”,但大家依然记得第一次用手机打电话的场景。
对文旅行业来说,这场“无票化”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旅行社升级系统,推动景区优化服务,甚至会催生出“电子票+文旅”的新玩法——比如凭高铁电子票能换景区优惠券,用旅行轨迹生成 “电子纪念册”,在纪念册里添加照片、文字,比纸质票根更有纪念意义。
图源:摄图网(ID:501124436)
“纸质票退场是必然,但文旅的温度不能丢。”李姐在朋友圈的另一番话,或许说出了所有文旅人的心声,“以后我带团,会多跟游客聊聊他们的旅行故事,哪怕没有纸质票,我会帮他们把故事记下来,等旅行结束时整理成‘旅行手账’—— 这些故事,才是最好的纪念。”
或许再过几年,当我们带孩子坐高铁,会指着手机里的电子票说:“以前啊,人们要拿着一张纸才能坐车,现在多方便。”而那些晒在朋友圈的旧票根,会成为这个时代最温暖的注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非迈点网立场
Q
和迈点聊聊
你手里还留着旧火车票吗?最难忘的是哪一张?是第一次独自旅行的 “出发票”,带父母看世界的 “孝心票”,还是异地恋见面的 “奔赴票”?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 “旅行记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