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乌拉景区秋季景观。白英夫 摄
自古以来,赤峰市巴林右旗就是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北疆沃土。
这里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红山文化的远古智慧、契丹辽国的盛世回响、格萨(斯)尔史诗的千年传唱在此交织共融,共同谱写着北疆文化的壮丽诗行。
人文初曙 代代守护
在大板镇那日斯台嘎查东南侧,查干沐沦河西岸,那日斯台遗址静静伫立。历经岁月洗礼,地表上古老的房址、窑址轮廓依然清晰可见,无声地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今年70岁的朝格巴图曾参与那日斯台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他介绍:“1980年,这座遗址首次被发现,考古工作者根据采集的夹砂褐陶之字纹筒型罐、泥质红陶钵、彩陶罐残片及石耜、石斧、玉鸮、玉蚕、猪首玉龙、勾云形玉佩、跪踞状石人等珍贵文物,分析判断这里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存。”
这些跨越时空的珍贵文物,如今正在国家二级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展出。
跪踞状石人,头部近似菱形,眼睛及眉弓下斜,浮雕作“八”字形,鼻头较大,下颏微前伸,两臂弯于胸前作合掌状,两腿则跪踞于臀下,仿佛凝固了远古的某个瞬间。
猪首玉龙高7.3厘米,龙身蜷曲,头尾相对,呈黄绿色,玉质细腻莹润,它巧妙地将猪首与龙身融为一体,既象征着富足与繁衍,又代表着神秘与力量。这件珍宝不仅见证了原始先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对未知力量的敬畏,更彰显了中华龙文化的深厚底蕴。
寻龙探源,何以红山。守护这片蕴藏着中华文明曙光的大地,保护传承灿烂的红山文化,成为一代代考古人的使命。
担任巴林右旗文物四普工作队长的乌力吉德力根被同事们尊称为“活地图”。1987年,他怀着对考古事业的热爱,成为巴林右旗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的一员,他用38年的坚守,矢志不渝守护传承红山文化。在102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曾多次用脚丈量268处文物遗址,整理数千件标本档案,对于这里的每一件“宝贝”他都烂熟于心。
看着年轻一代专注地俯身辨别陶片年代、严谨地绘制遗址分布图,乌力吉德力根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同样充满热忱的自己。“只要身体尚可,我仍愿继续守护这片深爱的土地,让红山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壮阔征程,点亮一盏不灭的明灯。”乌力吉德力根深情地表示。
辽风古韵 故国天歌
索博日嘎镇北边,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州城遗址,是研究辽代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
当时的庆州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地方,所谓“辽国宝货,多聚藏于此”。
如今,在遗址周边,可远远地望见一座高大的辽代白塔,外观洁白如玉,造型玲珑秀美,浮雕精湛细腻,规模宏伟壮观。
走进庆州白塔展厅,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缓缓展开。
庆州白塔始建于辽重熙十六年(1047年),为八角七级、通高73.27米的砖木结构拱阁式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尤其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1989年,国家文物局对庆州白塔进行维修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丝织品、瓷器、银器、漆器、名贵药材等大批珍贵的辽代文物,为辽代考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将庆州白塔的浮雕艺术推至了“辽代塔寺艺术的精品”和“契丹民族建筑之瑰宝”的高度。
庆州白塔与不远处的庆陵墓群遥相辉映,辽圣宗永庆陵、辽兴宗永兴陵、辽道宗永福陵埋葬着辽代鼎盛时期的三位帝王。
这三位帝王,曾带领着辽代走向辉煌。而如今,他们沉睡在这片土地之下,庆州白塔则像是忠诚的卫士,见证着曾经的繁华。
站在历经沧桑的庆州白塔下,仿佛可以看见,一个王朝没落的背影,一段尘封千年的帝王旧梦。
如今,巴林右旗博物馆辽代皇陵特色展厅内,一件件辽代皇陵及奉陵邑、契丹贵族墓葬出土的精品文物,从生活习俗、丧葬制度等方面展示了契丹辽国这一草原第一王朝的历史文化。
千年刺绣技艺,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审美观念、造物智慧,更蕴藏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1989年,巴林右旗庆州释迦佛舍利塔相轮樘出土的辽代红罗地联珠人物绣经袱,居中刺绣图案是一位两手各高擎海东青的契丹猎人。该绣品是契丹人在吸收中原文化尤其是刺绣技艺的基础上,体现草原风格的产物。
巴林右旗博物馆副馆长海堂介绍,透过辽凤衔珠银鎏金法舍利塔、辽红罗地联珠人物绣经袱等珍贵文物,可以一窥契丹辽国的盛世风华。
格萨(斯)尔 传唱千年
格萨(斯)尔(以下简称格斯尔),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代表着古代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成就,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
2006年,格斯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巴林右旗作为格斯尔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格斯尔之乡”,是我国格斯尔史诗传承最活跃、风物传说最丰富、艺人最集中、史诗传承保存最完整的中心区域之一。
为了让英雄的故事流传下去,金巴扎木苏1983年开始了寻访格斯尔故事的旅程,不管是东边的苏木还是西边的嘎查,只要听说有老人会讲,不顾山高水远、路途坎坷,他都要去听去学去记。就在这寻寻觅觅中,金巴扎木苏过了花甲又过了古稀,格斯尔也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一卷两卷,再到如今43万行的史诗级巨著……他本人也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作为格斯尔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格斯尔说唱艺人为这一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在巴林右旗,1名格斯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格斯尔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名格斯尔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名格斯尔旗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0名格斯尔说唱艺人和史诗爱好者的虔诚传唱,让这一民族史诗得以“活态传承”。
走进3000平方米的巴林右旗格斯尔传习所,非遗展厅、史诗展厅、曲艺排练厅等一应俱全。
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哈日巴日介绍:“目前,已经收集格斯尔文本43种290部,口传格斯尔360部,建立格斯尔数据库,出版书籍52卷(本)。”
而新创作的格斯尔史诗画册、格斯尔主题儿童剧等文艺作品,进一步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吸引了更多群众广泛参与。
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古老智慧在此沉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俯身发掘、每一次虔诚传唱、每一次创新演绎,都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情守护。(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及庆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